“十一”长假首日,潜江返湾湖、兴隆河迎来旅游热,当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今年,随着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举办,这些几被遗忘的农村角落迅速成为潜江及周边城市人眼中的“网红”景点。 在潜江农村,悄然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新增了几处景点。就在刚刚过去的“丰收节”里,迅速富起来的潜江农民引发关注——数据显示,该市虾-稻产业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640元,直接帮助8000多贫困人口脱贫。潜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城市。 乡村热闹了,是否会拖慢城镇化步伐?潜江给出答案:该市城镇化率持续稳定增长,达56.3%。 要乡村振兴还是城镇化 ——以特色产业带动“两头旺” 熊口镇瞄场村地势低洼,过去,全村300户大都以种植水稻为生,贫困人口就有66户224人。2015年开始,该村与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建设5000亩虾稻共作基地。贫困户漆卫星将14亩水稻田流转,他勤勤恳恳、悉心管护,很快便有了收益:2016年,村里支持的4万多元,他如期归还;2017年,纯收益11万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走进村里,村民便争相道出新变化:“5组的廖盛豹在城里买了新房”“6组52户人家一年添了25台私家车”“全村新建起1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潜江市市长龚定荣表示,把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虾—稻特色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市建成虾—稻种植养殖的完备产业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走出城乡产业发展“一盘棋”——在乡村,农民建基地;在城里,市场主体抓创新、育品牌、扩市场。 做足特色产业文章,该市城乡发展“两头旺”。数据显示,去年该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30亿元,培育农业合作社1136家,走出4家国家级示范社和国家级企业。 要装修“客厅”还是打理“后院” ——以项目提升城乡颜值 如果把城市、小镇比喻为一个地方的客厅和卧室,乡村是后院,两者如何各展风采? 9月13日,一场“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展示出潜江城乡新面貌。113公里赛道,穿越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乡村,让百余名中外车手连声赞叹。 去年以来,潜江启动城乡一体化重大投资项目77个,总投资约480亿元。该市通过全域谋划,绘就城乡一体化蓝图,划定城乡一体“三大亮点”片区,确定包括燃气、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29个专项规划。 潜江“环中国”赛赛道,途经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亮点片区。该市启动兴隆河生态修复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城乡一体化进程。 王场镇林圣村村民王计福道出生活新变化。他说,进城坐上公交车,污水进了处理厂,旱厕变成小花园……农村环境好了,也给城市带来变化。治理后的兴隆河,美了沿线农村,还为城区水体注入清流。 植绿、控煤、禁烧等措施,让城乡居民感受碧水蓝天带来的幸福。今年8月,该市水环境、空气环境多项考核指标居全省前列,其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排名全省第二。 要农民进城还是人才下乡 ——以改革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今年2月的潜江“春风行动”中,当地劳务市场一片繁荣。205家企业拿出1.2万个岗位,一些企业开出近7000元月薪,吸引新老务工者同场抢“饭碗”。 潜江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熊宣华说,随着长飞光纤、周黑鸭、安井食品等企业入驻,大批农民进城,全市城镇化率保持稳定增长。 城镇化浪潮中,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刘海选择回到农村,他有技术和抱负,希望用无土栽培技术振兴家乡。然而创业初期,他既要承担各种生产经营成本,又要考虑开拓市场,很是艰辛。 去年,潜江成立首个田园综合体,向他抛来橄榄枝。这个名为章华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刘海有了免费耕作的土地,运营方还为他找市场。去年,他净赚60多万元。共享设施、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在这座田园综合体里,已吸引来近1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 让城市梦更舒心,让乡村梦更安心,这是潜江以改革加快城乡资金、知识、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探索:在城镇,该市通过“放管服”等改革,筑牢工业底盘,吸引和壮大产业工人;在农村,该市探索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等改革,让种地成为既赚钱又体面的职业。 该市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实行联合供销、科技供销、网上供销“三大供销”模式,借助自身渠道优势,吸纳农民及合作社入社,在“改造自我、服务农民”中实现新突破。 数据显示,在“政府+企业+供销社+农户”农政企联合新模式下,合作农民种植成本下降了15%,每亩增收200元以上,每年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达10亿多元,供销社经营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