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生活 汽车 房产 图片 公益 视频 常识

文化

旗下栏目: 武汉 湖北 天下 历史 民生 体育 文化 热评

本地武汉人为什么都不去黄鹤楼玩?武汉地标性建筑黄鹤楼的文化传承

来源:网络 媒体:武汉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08 14:11:51
摘要:汉人为什么都不去黄鹤楼?其实这句话并不准确,相信大部分武汉人肯定都去过黄鹤楼,只是不常去,而且很多人对黄鹤楼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可能是因为离黄鹤楼太近,所以大家对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名楼反倒失去了好奇心。武汉人真不去黄鹤楼吗关于黄鹤楼,最有意思的说法就是“武汉人不登黄鹤楼”,输入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内容大多如此。还有说法是“武汉人不喜欢黄鹤楼,也不推荐游客去&rdq
汉人为什么都不去黄鹤楼?其实这句话并不准确,相信大部分武汉人肯定都去过黄鹤楼,只是不常去,而且很多人对黄鹤楼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可能是因为离黄鹤楼太近,所以大家对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名楼反倒失去了好奇心。
 data-cke-saved-src=http%3A%2F%2Fpic3-nc.pocoimg.cn%2Fimage%2Fpoco%2Fworks%2F86%2F2019%2F0821%2F15%2F15663709405413853_200965151.jpg&refer=http%3A%2F%2Fpic3-nc.pocoimg.webp.jpg src=http%3A%2F%2Fpic3-nc.pocoimg.cn%2Fimage%2Fpoco%2Fworks%2F86%2F2019%2F0821%2F15%2F15663709405413853_200965151.jpg&refer=http%3A%2F%2Fpic3-nc.pocoimg.webp.jpg

武汉人真不去黄鹤楼吗

关于黄鹤楼,最有意思的说法就是“武汉人不登黄鹤楼”,输入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内容大多如此。还有说法是“武汉人不喜欢黄鹤楼,也不推荐游客去”。

这其实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确实是有很多人不登黄鹤楼,也确实有很多武汉人“第一次登黄鹤楼”,同样,登黄鹤楼的武汉人也有许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谈论其实就是一个乐子,或是一个流量探索。本地人不爱打卡旅游胜地,很常见。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武汉人对黄鹤楼的情感是很深的,这从以往的评论区留言所可窥见一二。

身边的武汉朋友对黄鹤楼也是有着我这个外地人难以倾注的情感。只是风景在身边,在生活里,自然不会像游客那样充满新奇。而我,哪怕表达得再情真意切,也抵不上人家朝夕相处几十年。

时间可以建立一切,也可以推倒一切。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文脉建立是时间无法摧毁的(生命一代代遗传,竭力保持父辈的基因)。当黄鹤楼景区开启夜游黄鹤楼模式时,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武汉人与黄鹤楼之间的情意绵绵。

当以3D投影技术再现一座名楼的屡建屡毁屡建之历程时,我的眼眶居然湿润了。

不排除旁白的真切与音效的震撼对我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现场游客(大多数是武汉人)保持的那种敬畏和静谧,包括孩子们的满脸认真。

作为外地人,我多次登过黄鹤楼,也拍过很多次。近观、远望、身临其境,对它的感觉是越来越细腻。

尽管它是现代重建,但作为文化象征、历史象征,它是武汉市不可替代的,更是武昌不能缺少的。

 data-cke-saved-src=http%3A%2F%2Fp4.itc.cn%2Fq_70%2Fimages03%2F20210827%2F8b08d1526233414faa69ca691c9f19e9.jpeg&refer=http%3A%2F%2Fp4.itc.webp.jpg src=http%3A%2F%2Fp4.itc.cn%2Fq_70%2Fimages03%2F20210827%2F8b08d1526233414faa69ca691c9f19e9.jpeg&refer=http%3A%2F%2Fp4.itc.webp.jpg

因武而昌,因文而盛

三国吴黄武二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称为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二者同岁)。

武昌“因武而昌,因文而盛”,这八个字也可缩影在黄鹤楼上,有暗相契合之精妙。先为军事楼后为文人墨客的观赏楼。

千百年来吟咏黄鹤楼的诗词璨若星河,串起了武昌的千年文气。楼与城的历史关系是无法切割的。

长河无尽,多少古建或消失、或摧毁,黄鹤楼也不例外。这就像是历史的一个魔障,能够真正一直保留下来的很少、很少。绝大多数需要人为保护、维护,包括重建。

1978年,黄鹤楼重建。1985年,黄鹤楼对外开放。

建筑,是文明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物质标准,也是文化繁荣的结晶。城市建筑立面形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但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建筑可以毁,也可以重建。好在历史也温和地提醒着我们:时间能建立一切,能推倒所有,却不能摧毁已“筑成”的文明。

华夏文明几千年,能始终留下的遗产肯定宝贵,能保证的遗产尽量保住。参考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事件。

但面对太多无法避免,难以阻止的各方面综合因素(战争、自然、人祸等)而消失后又重建的, 既是对城市历史的一种纪念、记忆再现,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寄托、一种宽慰。

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里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不仅是遮蔽所,更是一种对文明的表达”。

中国的古建与西方古建的用材完全不同。我们的思想是刻在木结构中(除了“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还从技术角度阐释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但不论是木结构,还是砖石结构,人类都需要从经典的历史和古物中寻求自我价值,通过古代遗址重新定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重建”意识并非现代专用,自古有之。长河之中,屡建屡毁……屡建。“仿古建筑”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data-cke-saved-src=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211%2Ff19f6adaj00q5j5sw00mjc001uo018gm.jpg&refer=http%3A%2F%2Fdingyue.ws.126.webp.jpg src=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211%2Ff19f6adaj00q5j5sw00mjc001uo018gm.jpg&refer=http%3A%2F%2Fdingyue.ws.126.webp.jpg

黄鹤楼的文化传承

也许有人说,黄鹤楼不在原址,并非古代遗址。

它为何不能原址重建?这是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造万里长江第一桥而“让路”。这背后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就更为复杂了。

重建的建筑虽然不是历史的原物,经济价值也不具备原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但重建建筑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

它代表着一种对历史或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力图使当代物质世界与特定历史时代、事件文化建立起联系,或修补存在的历史、文化断裂的行为。

《寻梦环游记》说:“当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如果今天的武昌蛇山上没有黄鹤楼,那么武汉的历史与人文就不会有“立体形象”。碎片般的残存只能作为一种精神补偿,但无法弥补遗憾。就对文旅发展和宣传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更何况它与城市发展也是有着莫大的联系。

所以,只要中华文明在,黄鹤楼就会一直在。(苏丹卿)

☺大江大湖大武汉欢迎你♡湖北省武汉市综合生活信息门户网站•更多资讯☛武汉网www.wuhannews.cn
免责声明:
1、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最终指导方案;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均由网友收集提交。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作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本站为信息网络储存空间,武汉网网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音视频等信息)是由用户发布整理上传,对此类分享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因作品内容、版权有异议或其它问题,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生活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公益 | 视频 | 常识

关于武汉网 | 合作洽谈 | 刊例服务 | 服务协议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现在 本地生活门户 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为非盈利公益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为网友发布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删除。
监督热线电话 合作/建议在线QQ:273275115鄂ICP备2022004376号 法律顾问:张斌律师 湖北武汉生活信息门户 武汉网 生活网 wuhannews.cn

武汉| 湖北| 资讯| 关注| 财经| 手机| 网络| 女人| 娱乐| 情感| 美体| 汽车| 房产| 家装| 美食| 旅游| 指南| 教育| 办事| 健康| 购物| 交通| 职场| 商讯| 常识|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