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工业开发,受限土地;搞传统农业,收益不大,还浪费了毗邻城区的消费市场优势。随州市曾都区北郊办事处随州市春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随州市心愿开心农场有限公司)和南郊办事处随州市舌尖果蔬专业合作社(随州市盛亩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城区南北布局,多年投资发展设施农业,探索三产融合、产城互动,推动乡村振兴,为市民增加农业休闲体验新去处,为郊区农民增收添动力。 今年受疫情和不良天气影响,这两家合作社收入均受到很大影响。然而,记者12月15日探访发现,虽然寒气逼人,曾都区设施农业建设现场却一片火热,正在加快增加设施农业大棚。 收入下降为何还在继续扩大规模?基地负责人表示,设施农业大有可为,成为疫后重振的农业新支撑,他们对城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前景充满信心。
“老师”取经“学生”—— 水培蔬菜突破瓶颈,40棚新上羊肚菌俏销 “这是我们新上的水培蔬菜项目,山东寿光同行还过来学习了。”12月15日,记者走进曾都区北郊街道烽火山村随州市春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走进一座大棚,三条水池内的水培蔬菜正勃勃生长,负责人王天臣介绍,今年水培蔬菜取得了成功,寿光同行是合作社兴办时的“老师”。 1981年出生的王天臣中专毕业后外出闯荡,先后在华能集团、高盛集团等知名企业工作,后担任西子集团运营总经理,拿着近百万年薪。 大城市生活久了,王天臣发现想吃上健康、地道的农产品并不容易,于是就萌生了开农场的想法。2014年,他辞去工作,用两年时间在“菜都”山东寿光学习现代农业技术。2016年,他砸下全部身家600多万元,回随州创业,一期流转土地580亩,建设第六代现代化温室大棚10栋,主要种植黄金西瓜、绿宝香瓜、羊角蜜、樱桃番茄等新品种和高档蔬果,一到周末,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采摘游玩。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王天臣的发展计划,好多蔬菜来不及采摘就烂在地里,番茄价格下滑三分之一,损失很大,而一年还有100多万的土地流转金等支出,合作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要解决困境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合作社迅速调整生产模式,6月份开始发展水培蔬菜,11月,合作社又投入30多万建设20个羊肚菌大棚。 “水培蔬菜虽然技术要求高,但是育苗周期短,成本低,目前已经产生收益40多万元,去年发展的40个棚的羊肚菌今年4月出菇,收益70多万元,而且羊肚菌可以深加工后售出,抗风险能力优于蔬菜。”王天臣介绍,农业项目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但是只要项目找准了,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们自己力量有限,目前已经贷款280万元,平台做好后,希望把外面好的资源也引进来合作发展。目前,正在和中青旅、华润、京东等知名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把合作社打造成集种、养、观、玩、展、加工、农村电商、养老于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带动周边的乡亲们共同致富。”王天臣介绍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城郊花果山受影响—— 南果北种,火龙果带旺信心 记者走进位于曾都区南郊街道邓家老湾村的随州市舌尖果蔬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为葡萄搭建钢构大棚。 “以前搭的大棚已经开始下沉,影响了葡萄生长和品质,重新搭建大棚,为葡萄安上新家。”合作社负责人邓东介绍,正在搭建的20座大棚,投入30万元。 合作社2015年开建,总占地面积达1650亩,已先后投入2000万元。合作社所种的水果全部是南果北种,起伏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红心火龙果、杨梅、红心猕猴桃、玫瑰香葡萄、台湾果桑等热带、亚热带优良水果品种。2017年已经陆续开始挂果,去年葡萄采摘6万斤,火龙果亩产达到4000斤,产值突破200万元。 今年受降雨和技术等影响,5000棵杨梅树预计收益15万元,最终只收益5万元,只有预期的三分之一。火龙果、猕猴桃、葡萄价格也下降三分之一,但总体还是处于盈利状态。 “主要还是受疫情影响。”邓东分析今年的形势说,以前市民来得多,单次采摘量也大,基本消费在200到500元,今年较往年人来得少,单次采摘一般在50到80元,以尝鲜为主。 “今年火龙果给了我信心,每个棚都收入30多万元。近郊设施农业前景非常好,现在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基础设施完善好,为继续扩规打下基础。”邓东介绍,今年,合作社又新增了2座红心火龙果大棚,投资15万元建设了储藏水果的冷库。 “政府鼓励专业合作社依托城郊优势,加大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城融合、以城促乡。像随州市舌尖果蔬专业合作社距随州主城区10分钟左右,发展近郊农业优势十分明显,我们正引导合作社在发展热带水果种植的基础上,以生态项目为引领,以观光旅游为目标,努力打造多处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曾都区南郊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鸿昌介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余运来 张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