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武汉军运会开幕不足200天,喜迎盛会的氛围在江城街头日益浓烈。 曾经守卫边防12年且荣立过战功,有着浓厚军人情结和武汉情结的“布衣参事”陈勇,希望为军运会贡献一己之力。
陈勇,从事武汉城市历史研究近20年,相关收藏颇丰,多次就武汉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还与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合作出版过几部老照片集,举办过多次展览。葛亮,湖北首档全民读书电视节目《悦读》编导和主持人,同样热衷武汉历史文化资料的收藏、研究。两人手上有数万件藏品,其中上千件老照片、书刊、徽章,涉及武汉体育发展,从时间上看,又尤以1949年至1959年之间的最为丰富。
图为:1950年武汉市人民体育大会徽章。 图为: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各界青年纪念世界青年日世界学生周体育大会徽章。 图为:1958年,华中工学院学生掷链球。 图为:绿茵仙子。1958年夏,女体操运动员在东湖边做徒手练习,湖畔小白象雕塑依稀可见。 图为:1957年,蓝天白云下,手托牵引滑翔航模的武汉少先队员。 图为:195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比赛。 图为:2019年3月22日,陈勇在查看一张旧底片。 图为:2019年3月22日,陈勇手持放大镜聚焦在一张老照片上。画面中展示的是1959年第三届湖北省运动会上男子百米短跑的冲刺场面。 图为:桨声阁影。1958年,东湖行吟阁旁的舢板比赛。行吟阁落成于1954年,是东湖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图为:东湖竞技。1958年,女子四人有舵手赛艇训练。 图为:湖上白帆。1958年9月23日至25日,武汉帆船队参加在武汉东湖举办的全国帆船比赛。 图为:1956年,汉口洪益巷小学在校园内开设射击练习课程。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柯皓实习生戴中珣老照片均由陈勇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十分普及,不同于以往精英体育、贵族体育,人人都可参与,专业运动水平也有极大提升,反映中国人民站起来、强壮起来了。”陈勇说。短短几年间,广播体操在工厂、街道、机关、学校广泛开展;“劳卫制”体育锻炼在学校普遍推行;篮、排、足球及田径、体操等项目形成一支支骨干队伍;射击、无线电、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摩托车等运动俱乐部陆续建立;还新建了武汉体育馆、新华路体育场,修复武昌体育场,创办了一座全新的体育专业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两位藏家收藏的珍贵影像,是武汉体育史的生动注脚。一枚“武汉市人民体育大会”徽章,用齿轮、麦穗、五角星、红旗等装饰,主体图案为一人跑步形象,展现了1950年百废待兴的武汉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排球女将们在新华路体育场前留下飒爽英姿;足球少年赤膊上阵;武汉三镇随处可见做集体广播体操画面……张张照片,见证了那个火红的时代。 这些老照片,大都从未披露,具有一定的地方史料价值。如,昙华林翟雅阁体育馆建国初的清晰影像、武汉体育学院刚落成时的全景,新华路体育场上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竞技项目的比赛场面等。一些组建不久就取消或停顿的俱乐部,如湖北省摩托艇运动队、武汉划船队、武汉垒球棒球队等,此前被认为没有影像传世,这次出版面世,将填补相关资料空白。 翻阅这些资料,不难发现武汉军运会的不少项目,在六七十年前的武汉,已有相当普及程度,有的甚至出乎想象。 1956年6月,武汉射击俱乐部成立,7月,武汉首届射击比赛举行。两位藏家搜集的老照片中,既有打破世界记录的女将毕龙树训练倩影,又有汉口洪益巷小学集体练习射击合影,还有武昌造船厂职工射击队训练场景。 大江大湖大武汉,水上项目在武汉更具广泛群众基础,且竞技水平高,项目开展多样。1958年8月,在东湖就举办了全国首届摩托艇比赛,同年9月,东湖又举行了首届全国帆船比赛。 一张1959年东湖行吟阁前的帆船比赛场面,阁楼高耸,碧波荡漾,帆影一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武汉军运会将在东湖举办帆船比赛,也是对历史的回望。 为讲好武汉体育故事,陈勇、葛亮爬梳史料,耗时半年,从上千件原版老照片中,精挑细选300余件,从上百枚徽章中选出近30枚,逐一扫描、拍照,并查阅上百本当年刊物、寻访数十位老人,深入挖掘影像背后的故事,试图让沉睡的资料鲜活起来。 当年在省实验中学求学的历史学家冯天瑜,看到一张打篮球的老照片后动情地说,“特别亲切,操场、篮球架,还有扣篮板的声音,仿佛就在昨天。”他说,那个年代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很高,放学或周末常去打球。 经数易其稿,他们精心整理的《新武汉体育画卷(1949-1959)》已经完稿。两人表示,出版时希望能同时举办影像展,让更多中外嘉宾、运动员、志愿者、市民,了解武汉体育的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