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生活 汽车 房产 图片 公益 视频 常识

武汉

旗下栏目: 武汉 湖北 天下 历史 民生 体育 文化 热评

武汉房改开全国先河 从筒子楼到现代小区 2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6倍

来源:网络 媒体:武汉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1 12:37:59
摘要:武汉房改开全国先河,2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6倍。从老武汉人熟悉的筒子楼、团结户、棚户区到如今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乐居之所。

原标题:房改2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6倍

■日历标签

1992年6月1日,武汉房改方案出台,住房供给体制开始发生转变。从团结户、筒子楼、棚户区,再到廉租房、经适房、商品房,制度变革带来产权意识的萌生,从此住房开始市场化,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1992年房改之前,武汉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约5平方米,2019年则为36平方米。房改27年,这一数字增加了6倍多。

看似简单的数字,却从侧面折射数次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果。1992年,武汉房改正式拉开帷幕,对现有公房、新增住房进行改革,并实行住房保障和综合配套。

从老武汉人熟悉的筒子楼、团结户、棚户区到如今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乐居之所。


 

武汉房改开全国先河 从筒子楼到现代小区 2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6倍(图1)

 

图为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过去的模样

 

武汉房改开全国先河 从筒子楼到现代小区 2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6倍(图2)

 

图为如今的临空港高楼林立

福利分房烙下时代印记

不论是团结户、筒子楼,还是依厂而建的棚户区,都留下了福利房的烙印。

晨光板箱厂当时是武汉市民政局的下属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纸质、木质包装箱。职工的住房问题,除部分人有私房外,全靠单位分房。

原晨光板箱厂厂长韩美华介绍,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工厂发展到100多名职工,住房形势非常严峻。厂里四处想办法,建起一栋两层楼的职工宿舍,二十几套住房,大多数分给了残疾或特困职工。

但这还是解决不了住房短缺的根本问题。“住房最紧张的家庭,一家四五口蜗居在仅9平方米的一间房里。”到上世纪80年代,职工达到300多人,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为了缓解职工住房难题,工厂一下子拿出十几年的“积蓄”,1984年又兴建了一栋三层楼的职工宿舍,但也还是只解决了十几户职工的住房困难。

见证了武汉房改全过程的原武汉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余杏芳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36年,武汉市通过国家、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投入资金20余亿元,新建住房2000余万平方米。但是住房发展始终赶不上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到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3.43平方米。住房拥挤户、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0%以上。住房紧张成为城镇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合作建房模式引领全国

住房难题,困扰着社会各界。但仅靠政府、企业有限的资金,想彻底解决住房问题很难。

1984年7月23日,何功健等6人向主管部门递交了一份报告,要创办一家房地产公司,获得批复,武汉扬子房产实业公司由此成立。

时任扬子房产实业公司经理何功健介绍,在政府的支持下,扬子公司利用划拨的土地,根据“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民主管理,自有自住”的原则,全国第一家住宅合作社——常码头住宅合作社在武汉诞生,一举解决了1700户“分房无份、买房无门、建房无法”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社员个人承担的房价,仅相当于当时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

余杏芳介绍,常码头住宅合作社试办成功后,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一经验随后开始向全国推广。

“试点以后的20多年里,武汉共有两百多个单位组织职工集资、合作建房。”余杏芳介绍,三万多户职工家庭通过此途径解决了住房问题,吸纳以个人为主的建房资金16亿元,合作建房两百余万平方米。

以此为标志,城镇居民住房从1984年前的无偿分配、低租金制度,过渡到以实物分房为主和鼓励、扶持个人自置住房的双轨政策,一直持续到1998年彻底取消实物分房。

住房改革激发商品房意识

1992年房改全面推开,如今27年过去了。

余杏芳介绍,1992年出台的首轮房改方案,对现有公房、新增住房进行改革,并实行住房保障和综合配套。

“公有住房租金调整,波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余杏芳回忆说,当时第一轮将公有住房租金标准调整到平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每月0.32元,到第三轮调整到1.42元。与此同时,职工的工资也涨了几个百分点,租房补贴随之提高。“多住房、多花钱”的价值规律开始显现。“正是这几毛钱几元钱的租金上涨,激发了市民住房靠自己、住好房要多掏钱的住房消费意识,为向商品房时代过渡打下了基础。”

首轮房改方案出台以后,公有住房调租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同时推行。余杏芳介绍,这对数十万公有住房住户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事情。许多人手握计算器,一边计算住房租金,一边计算购房价格。经过比较权衡,四处打听观看,最后认定“迟买房不如早买房”。

以破除福利制、低租金为起点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切断了实物分房的后路,自居其力的观念被数十万职工所接受,并由之影响了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住房观念及其消费形态的嬗变,使房产市场重新涅槃。

“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就没有武汉市今天的城市面貌;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就没有武汉市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就没有武汉市民今天的居住环境。”

房改27年居民获得感满满

“没有房改,就没有武汉市民今天的居住环境。”

今年73岁的退休职工秦孟对此感触颇深。如今,他和老伴住在位于硚口区武胜路的住房,建筑面积将近100平方米,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一个“宽敞自在”。

回忆旧时一家5口住的团结户,秦孟感慨不已:“不是改革开放,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住房条件。”

秦孟退休前是硚口某单位干部。35年前,他一家5口住在硚口区幸福一村。“三个小孩,他们还小的时候好说,几个人挤着睡一张床。大了以后,总是为这个问题头疼。”老人说,那时条件差,住的是承租房,面积约50平方米,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换个新房。

秦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单位建了30多套住房。虽然与其他同事一样,也很希望分到房,可他是干部,只好把机会让给了更困难的同事。眼看着儿女们就要谈婚论嫁,他心里干着急。

“1985年,新出台的政策鼓励单位分房。儿女们先后从单位里分到住房,搬出去住了。”秦孟介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化、市场化住房制度的初步建立,秦孟的邻居们不少人自己掏钱买房搬走。

上世纪90年代末,秦孟家被划入拆迁范围,开发商原地还建,他低价购买了现在的一套两居室。

1999年,秦孟和老伴如愿搬进新家。一晃20年过去了,他俩在两室一厅里住得舒舒服服。而子女们则通过卖小买大,陆续住上了更加宽敞、环境更好、教育资源更丰富的现代小区。

☺大江大湖大武汉欢迎你♡湖北省武汉市综合生活信息门户网站•更多资讯☛武汉网www.wuhannews.cn
免责声明:
1、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最终指导方案;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均由网友收集提交。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作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本站为信息网络储存空间,武汉网网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音视频等信息)是由用户发布整理上传,对此类分享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因作品内容、版权有异议或其它问题,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生活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公益 | 视频 | 常识

关于武汉网 | 合作洽谈 | 刊例服务 | 服务协议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现在 本地生活门户 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为非盈利公益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为网友发布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删除。
监督热线电话 合作/建议在线QQ:273275115鄂ICP备2022004376号 法律顾问:张斌律师 湖北武汉生活信息门户 武汉网 生活网 wuhannews.cn

武汉| 湖北| 资讯| 关注| 财经| 手机| 网络| 女人| 娱乐| 情感| 美体| 汽车| 房产| 家装| 美食| 旅游| 指南| 教育| 办事| 健康| 购物| 交通| 职场| 商讯| 常识|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