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几点睡觉才不算熬夜?熬夜有什么危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睡眠——觉醒的周期性。 睡眠,并不是你想睡就能睡“熬夜”通常指一个人睡的晚。 但是,多晚才叫晚呢? 对于经常或者常规熬夜的人,人们常指他睡眠习惯不好的夜猫子;另一方面,早睡早起是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睡眠习惯。 但是,实际上,睡眠并不单纯是一个人意志可以主导的习惯,而是具有内在的生物学基础。 众所周知,我们的睡眠和觉醒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睡眠,又是什么力量将我们从睡眠中唤醒的呢? 驱动我们睡眠——觉醒周期的力量至少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清醒期间睡眠压力的累积和睡眠期间睡眠压力的消散;内在生物钟产生的昼夜节律;以及不同个体时型;之间共同作用产生的一个稳态过程。 睡眠压力,由清醒期间脑内代谢产生的肌苷数量的增加不断累积,保持清醒时间越长,脑内肌苷越多,睡眠压力越大;相反,睡眠期间,脑可以有效分解肌苷来消散睡眠压力。 我们最常使用的“提神药”咖啡,就是通过咖啡因抑制肌苷的效应而产生作用。 睡眠的昼夜节律,睡眠昼夜节律的驱动是光照介导的松果体产生的褪黑素主导的。 白天,光照信号抑制褪黑素的产生,晚上光照的降低和黑暗促使褪黑素的产生。 在某一个时间节点,褪黑素会出现瀑布式分泌,褪黑素高峰导致睡意的突然降临。 皮质醇的唤醒效应,早晨觉醒最主要的驱动力则来自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不仅具有唤醒的作用,体内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力水平。 有的人,早晨和上午维持着血液高水平皮质醇浓度,在这个时间段就保持最佳身心状态,起床后感觉更加神清气爽的主要因素;而有的人,下午甚至晚上学皮质醇水平更高,是个体一天中的黄金时间。 个体的时型在不同的个体,睡眠昼夜节律具有不同的特质,医学上称昼夜节律类型,或简称时(间)型。 通常,人群中存在三种时型: 早晨型,“习惯于”早睡,早醒,并在一天中早晨和上午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经常也被称为百灵鸟型。 晚上型,“喜欢”晚睡,晚起,并在白天晚些时候和晚上进入最佳状态,人们常用夜猫子称呼这类人。 这两种极端类型昼夜节律“时差”介于2到12小时之间。 中间型,或灵活性,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睡眠“习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或适应性。 调查发现,人群中大约40%的成年人被归为以上两个极端类型,而60%属于中间型。 熬夜的界定因此,“熬夜”并不单纯是入睡时间的问题,也在于自然昼夜周期是不是与每个人的时型同步,因而对于不同的人,熬夜的具体时间界定并不一致。 对于多数的中间型来说,晚于23时入睡就属于熬夜。 对于夜猫子型来说,需要晚于24时,甚至凌晨1、2点才能算是熬夜。 而对于早晨型的人来说,晚于22时,甚至21时就算是熬夜了。 熬夜有什么危害?熬夜的危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长期健康影响:长期熬夜,体内生物节律与自然界不同步,会影响身体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力等系统陷入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某些癌症,以及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等。 身体和工作状态的影响:熬夜造成睡眠不足的即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情绪、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影响。 由于熬夜造成的主要是不断积累的短时间睡眠不足,医学上称为累积性轻度部分睡眠剥夺,主要影响体现在工作状态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睡眠不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证实这种睡眠不足可以显著影响人的认知功能。 最大的影响是注意力的破坏,表现在白天警觉性下降,精力不集中,瞌睡。 其次是执行功能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方面。 熬夜对不同时型个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别。 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不仅决定于总的睡眠时间,还决定于测试时间是不是与不同时型人最佳状态时间同步。 当测试时间与个体警觉性高峰同步时,认知表现更好,这被称为同步效应。 既然熬夜对不同时型个体的影响不同,因此,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质来适当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获得最好的健康和工作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