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一顿热乎乎的火锅,出一身汗,感到辣唇烫嘴之时再喝一杯冷饮,简直不能太舒服。
不过,这样常见的吃法,也可能带来“要命”的问题。 一顿火锅过后,可能就进了医院。 吃火锅+喝冰饮,有多要命? 1. 火锅+冰饮,胃穿孔进了医院 据成都商报6月18日报道,成都66岁的林先生,吃了顿火锅,期间喝了冰饮料,结果胃穿孔,到医院时腹腔已严重感染。 “大家吃起火锅又热又辣,干脆就来些冰啤酒、冰饮料、冰粉。”林先生说,“本来很辣、很热,一口冰的下肚,整个人都爽快了。”
但吃完回到家,林先生就觉得肚子痛,像刀割一样的痛。 本来以为火锅不卫生,没想到最后到医院急诊科检查后,是胃穿孔,直径达约1.5cm。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健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像林先生这样饮食后导致的胃穿孔,医院近期已经收治了7例,最小年龄只有18岁。 杨健医生解释,正常人适量的进食火锅或者冰粉是不会导致胃穿孔的。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身体健康的正常人,二是适量进食。
但是在存在胃溃疡的基础疾病的情况下: ● 进食火锅和生冷饮料会对胃粘膜产生直接的刺激;辣椒和酒精会使黏膜受胃酸侵蚀的抵抗力下降,继而促进穿孔的发生。 ● 所以说胃穿孔的原因,其实说到底就是饮食方面的不注意而导致消化性胃溃疡,上述刺激性食物反复对胃内部进行刺激后而形成胃穿孔。 2. 火锅+冰饮,血压飙升,起伏能达20-30毫米汞柱 据扬子晚报2012年报道,黄女士一家人周末在火锅店小聚,边吃边喝,结果吃完起身要走时,她突然感觉头痛、头晕、想吐。家人叫来饭店老板询问,也不存在食物不新鲜的问题。 最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解开了谜团。 原来,黄女士边喝冷饮,边饮热汤,最终导致血压突然飙升,不得不送医院救治。
接诊的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许庆成医生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介绍,在吃火锅时喝下热汤后如果立刻喝冷饮,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还会造成血压起伏过大,可能相差20-30毫米汞柱,从而引发身体不适症状。如果心脏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好,还可能发生缺氧,造成心肌梗死。 他提到,血压变动与食物温度差异也是息息相关的。冷饮会造成胃肠中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热汤则会造成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类似的,炎热夏天吃冷饮、冰西瓜也可能诱发心梗,当然前提是你本身心血管不好。心脑血管最怕一冷一热刺激。
3. 火锅+冰饮,腹痛腹泻,可能好几天 据青岛晚报2015年报道,26岁的张女士在一家餐厅吃火锅时,喝了几杯冰镇西瓜汁,突然腹痛难忍,不仅出现呕吐,还连续去了好几趟厕所,丈夫见状赶紧拨打了120。 接诊的青岛市海慈医院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火锅如果吃了生食或者半生不熟的食物,食物上的细菌可能引起腹泻。 除此之外,火锅的辣锅底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肠胃功能较弱的人腹泻。 很多人觉得从火锅中捞出的菜肴温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会趁势喝上一大杯冰镇啤酒或冰冻饮料躲避滚烫,但是如此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引发腹泻。
除此之外,火锅的辣锅底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肠胃功能较弱的人腹泻。 很多人觉得从火锅中捞出的菜肴温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会趁势喝上一大杯冰镇啤酒或冰冻饮料躲避滚烫,但是如此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引发腹泻。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傅志泉谈到,吃火锅喝冰饮会刺激胃部血管收缩,减缓胃肠蠕动,消化液减少分泌;同时温度下降,消化酶活性也会下降,不利于消化。
类似在网络上,一位25岁的年轻人就写道,自己之前吃了火锅,也喝了冰饮料,之后总是轻微腹痛,最近一天要去三次厕所。
健康吃火锅,这4点要注意! 1. 不要冷热交替,间隔3分钟 很多人觉得,一口热的肉和菜,再喝一口冰爽的饮料,即解热,又解辣。 一是本身冷热交替会刺激肠胃;第二个是,解辣效果最好的是牛奶或酸奶等蛋白含量高的饮品,而不是冷饮。
吃火锅的时候,在喝热汤和冷饮之间,最好间隔3分钟以上。喝的时候也最好小口进食,这样对血压变动的影响可以减到最轻。 2. 不要趁热吃,凉一小会儿 不少人觉得火锅趁热吃最鲜嫩,尤其是肉。
但刚从热锅中捞出来的食物,温度会很高,很容易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尤其是像有馅的牛肉丸或者会吸水的冻豆腐,一不小心咬下去,汁水全溢到嘴里,汤汁很烫人。 食物涮出来后凉一会儿再吃。 3. 不要急涮肉,两菜一肉来搭配 北方人吃火锅习惯先下肉,最后再放菜。结果肉吃饱了,最后也吃不进多少菜。 但,吃火锅不该仅有肉,得有菜,而且菜还应尽量多一点。 可以记住这样的一个口诀:“两份蔬菜一份肉”。
也可以尝试“先素后肉”,这样有助于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4. 不要聊太久,吃火锅别超1小时 很多人吃火锅能吃两三个小时,聊一会儿吃一会儿。 但,火锅烧开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 一个是时间越久,随着食物的不断加入,汤中嘌呤的含量越来越高,容易诱发痛风;而且随着进食时间的延长,火锅底汤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会逐渐升高。
来源: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