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看着记者为她拍摄的视频,曾莉苹笑得很开心
图为:年轻时的曾莉苹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车站路,灰蒙蒙的天空下着零星小雨。昏暗的灯光下,76岁的曾莉苹眉眼低垂,行动略显迟缓。最近一段时间,她总会出神地望着自己17岁时的照片,那些青春往事再次浮上心头。 “一辈子很漫长,一辈子也很短暂。50多年了,我始终忘不了他们。”曾莉苹说,1959年,两名在武汉工作的小伙子资助了她48斤全国粮票。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这48斤粮票,解决了母亲和三个弟弟的燃眉之急,是家里的救命口粮。 近日,曾莉苹致电楚天都市报《帮到底》栏目,希望找到当年资助她一家的两位小伙子,当面表达感激之情。 1月20日,记者赶赴湘潭市,倾听曾莉苹老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回忆。 一句家乡话 三名青年异乡结情缘 1959年,曾莉苹17岁,在湖北省京山县源泉镇卫生所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受到当地一家商店的邀请,到店里帮忙画宣传画。 一天,两名小伙子走进商店,用长沙话问,有没有毛巾和香皂卖。 曾莉苹的父亲是京山人,母亲是湘潭人,她从小跟着外婆在湘潭长大。在湖北听到湖南话,她觉得非常亲切,便主动上前问:“你们是长沙人吧?你们讲的话,我听得懂!” 两名小伙子一听是老乡,也非常高兴。一番交谈后,曾莉苹得知,两人分别叫周健华和刘冬生,都是19岁,身高都在1.7米左右,湖南长沙人,是长江流域地质勘察队队员。他们单位的总部在武汉,当时在源泉镇进行地质勘察。 自打相识后,周健华、刘冬生就经常到曾莉苹所在的卫生所串门,看报纸、聊聊天,大家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次,周健华看到曾莉苹对着镜子梳头发,称赞她跟《白毛女》里的喜儿一样美丽。每每看到曾莉苹从地质勘察点路过,周健华总会远远地大声喊着“小曾、小曾”,回音响彻山谷。勘察队组织活动聚餐时,周健华和刘冬生也会叫上曾莉苹,曾莉苹唱歌,周健华拉手风琴配乐,青葱岁月在音符里跳动…… 急人之所急 48斤粮票如雪中送炭 “虽然跟他们相处很开心,但我心里是很烦恼的。”曾莉苹对记者说,她的母亲因患有胃下垂、腹水,只能离开京山,到湘潭住院治疗。她的三个弟弟,最大的15岁,最小的8岁,都跟着母亲到了湘潭,母子四人需要粮票才有饭吃。母亲动身时,反复叮嘱她想办法弄些全国粮票。但在那个时期,粮票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全国粮票尤其珍贵,她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未能如愿。 看到曾莉苹总是眉头紧锁、心事重重,细心的周健华多次询问究竟。曾莉苹担心,两人刚刚成为好朋友,这时提及自家的困难,会给对方增添麻烦,便找借口搪塞过去。但禁不住周健华反复追问,她这才说出实情。 第二天一早,周健华和刘冬生给曾莉苹送来48斤全国粮票。“他们好像是对我负有责任一样,非常心疼我。”曾莉苹回忆,虽然周健华和刘冬生表现得很轻松,但她清楚,这48斤粮票来之不易。正是靠着这48斤全国粮票,母亲和三个弟弟才挨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 怕连累对方 她含泪拒绝恩人求爱 在曾莉苹的记忆里,周健华对她呵护备至。他出身在“革命家庭”,父母都有正式工作,年仅19岁的他已经获得许多奖状,还是预备党员,可谓十分优秀。 曾莉苹高中毕业,是一位知识女性。她和周健华从认识到相处虽然才一个多月,但两人相互欣赏,情愫渐生。 有一天,周健华对曾莉苹说,希望她能跟自己一起回长沙见父母。刘冬生作为周健华的妹夫、同事,也多次在一旁撮合,希望他们三个人“像亲人一样不分离”。“我不能耽误他们的前程,那样就太害人了。”曾莉苹说,收到周健华明确的求爱信号后,她当时很想一口答应,但残酷的现实让她冷静下来,最终忍痛含泪拒绝了他。 曾莉苹“家庭成分”不好,父亲还因历史原因正在服刑。于是,周健华越优秀,对她越好,曾莉苹就越害怕。她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让他受到牵连,影响他的前程。而刘冬生是周健华的妹夫,如果周健华受到影响,刘冬生也难以独善其身。 左思右想之下,曾莉苹决心不牵连两位恩人。“只要他们过得好,我的内心也就好过一些了。”曾莉苹说,不久,周健华、刘冬生所在的地质勘察队离开源泉镇,她也黯然离开京山,到湖南湘潭与母亲团聚。从此,她与两位恩人失去联系。 跨越半世纪 盼有缘再见了却心愿 回到湘潭后,曾莉苹深陷痛苦和遗憾之中不能自拔。1961年,母亲在她的衣柜里看到周健华的照片,得知详情后,鼓励她寻找周健华。 在京山县时,周健华告诉过曾莉苹,他的家在长沙青年电影院对面的岳麓山下。拿着母亲借来的车费,曾莉苹最终没有勇气面对周健华的父母,她仍然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影响周健华本该一帆风顺的人生。 转眼两年过去,1963年,母亲替曾莉苹张罗了一门婚事。曾莉苹先后生下三个儿子,为了家庭,她做过很多工作,包括在工地拉板车、在食堂做饭等。虽然她的心里一直装着年轻时的往事,但面对艰辛的生活,她只能暂时忘却和放下。 2000年,曾莉苹离了婚。那时,三个儿子都已成人,也都很孝顺,支持她寻找恩人。“我这一辈子一直放不下他们,一直想找到他们。”曾莉苹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满是柴米油盐的日子,仍未能磨灭她寻找恩人的念头。 这些年,只要碰到地质勘察队,曾莉苹就会打听周健华和刘冬生的下落。她还给两人在武汉的单位写过两封信,由于地址不对,信被退回。2001年,她在儿媳的陪同下来到长沙岳麓山下,打听周健华一家的下落,还到当地派出所查询,可惜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近段时间,曾莉苹的风湿关节炎犯了,走路要借助金属助行器。她已经好多天没有下楼了,心思无法排遣,青春往事更是如浪涛般一遍遍冲击着记忆的堤坝。她说,希望此生能再见周健华和刘冬生一面,聊聊彼此的往事和近况,再次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了却一生的遗憾。 安享晚年的日子 她一直放不下过往 见上恩人一面 此生再无遗憾
图为:曾莉苹用娟秀的字体写下记忆中恩人的特征 客厅里插着鲜花,餐桌上摆着水果,卧室挂着女主人的艺术照……曾莉苹的家虽然不大,且有些陈旧,但布置得很温馨。 曾莉苹坐在沙发上,长长叹了口气说,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经常会来看望她,她的生活越来越好,本该轻轻松松安享晚年,但她一直放不下过往,想找到59年前的恩人周健华和刘冬生,“若这辈子我们还能再见上一面,我这一生便再无遗憾。” 救命的粮票难忘的恩情 “当年要是没有那48斤粮票,可能会饿死人的。”曾莉苹回忆,1959年,她在京山县源泉镇卫生所工作时,月工资只有18元。扣除10元钱的伙食费,她对家里的帮助非常有限。 当时,她的三个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年处在饥饿之中。对粮食的渴求,也许只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关系再亲近,人家也不敢留你在家里吃第二顿饭。”曾莉苹说,虽然母亲的娘家在湘潭,亲友众多,但大家都吃不饱饭,留客人在家吃一顿饭已是奢侈之举,断不可能长期救济。 接过周健华和刘冬生送来的48斤全国粮票后,曾莉苹立即寄给了母亲。母亲与孩子们靠卖小人书、摆大碗茶挣点钱,再用粮票买回粮食,每天煮稀饭度日,就这样熬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他们对我真的太好了。我们能够认识,是一种缘分。”曾莉苹说,周健华和刘冬生对她就像两个大哥哥一样,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给了她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依靠。这样的恩情,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如今,每次给后辈们说起当年的事情,她仍然忍不住掉眼泪。 恩人如亲人让人永牵挂 59年过去,执意跨省寻找恩人,对曾莉苹的这份夙愿,子女们都很理解。“寻找周健华和刘冬生,是她多年的心病。”曾莉苹的二儿子何先生说,母亲这辈子过得很辛苦。年轻时,她为了养大三个孩子吃了不少苦;年老后,日子好过了,她的健康状况又不太好。近几年,母亲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寻找两位恩人的心情更加迫切。他很支持母亲的举动,希望母亲早日实现心愿。 这些年来,曾莉平多次想像周健华和刘冬生的生活。两人都很善良、优秀,家庭和事业应该一帆风顺。但猜想终归没有落实,她还是想见到他们,当面问问他们过得好不好。“我希望他们过得很好,这样我也就能安心了。哪怕不能见面,如果能得到他们确切的消息,我也能了结一桩心病。”曾莉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