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外婆 尹菊花,生于1926年6月16日,户口在黄冈市黄州区禹王街道蔡吴廖村四组。2月11日,看到外婆的身份证,才第一次知道外婆的名字,90岁的她,本来全白的头发里,又生出了些黑发来。 上午10时,到了外婆家,她赶紧拿出一个大果盘,里面装满了巧克力、糖、瓜子、花生、橘子、苹果、梨等,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吃,她笑着说:“以前过年蚕豆都是一颗颗地数好分给伢们(孩子)吃,现在伢们吃的东西真多。” 外婆生了5个女儿3个儿子,二儿子在20多岁的时候因一次意外事故去世。外婆的父亲以在长江捕鱼为生,未嫁前,外婆的生活还算优越,过年还能杀年猪,吃猪肉。1947年,外婆嫁入外公家后,因为孩子多,外公家又贫困,外婆过的日子一直比较艰苦,但外婆总会尽量将最少的食材做出让家里人都能吃饱的饭食来。米饭不够吃,就将米磨成米粉,加野菜煮成糊糊;到红薯出来的季节,再在米糊中加点红薯。 到过年时,没有零食,外婆就将攒了几个月的一两斤蚕豆在锅里用沙子炒熟,为显示公平,都是论颗数好分给子女们吃,这也是当时孩子们觉得最美味的零食了。 1959年,外婆第6个孩子出生,她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苦儿”。当时吃的东西更加缺乏,芝麻叶、椿树叶、皮树叶子成了不少人争抢的食物,外婆将这些能吃的东西拌在米糊里,也没那么难以下咽。为了让孩子们少饿肚子,外公常常凌晨两点起来,挑80斤腌菜走20公里路到鄂州的集市去换米。 到上世纪70年代,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到除夕也会吃一顿年饭。为了准备这顿年饭,外婆凌晨2点半就起来了,先炸10斤糍粑让大家把肚子吃饱,再炸绿豆圆子,最后炸肉圆子,肉圆子每人能分到一个。外婆说:“炸东西的油都是平时省出来的,炒菜就用油抹一下锅底,当时每人每年只能分到5斤油,还要省下来拿去换米或者换点肉票。” 到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外婆所在的村推行,分田到户后,外婆家终于不再缺粮食吃了。 “那时候再困难,都要给每个人做双新棉靴。”织布、纳鞋底、绣花,外婆都是能手,尽管没有新衣服穿,但每人都会分到一双新的棉靴。如今90岁的她仍会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给重孙们绣猫枕头、做婴儿鞋。
外婆绣的猫枕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