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蛤蟆,一张嘴,花花绿绿,跳进河里的水……”每天,潜江市浩口镇学生合唱团,都会练唱潜江民歌。5月21日,浩口镇民歌传承培训班正在举行,民歌老师宋成秀传授大家齐唱民歌《双撇笋》。 “潜江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浩口镇作为潜江民歌发源地之一,民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年3月至6月,浩口镇文化站开办为期4个月的民歌传承培训班,培训学员800人次,培养40名青少年民歌演唱骨干。 浩口镇文化站站长潘世茂介绍,2016年该文化站被确定为“潜江民歌”传承基地,广泛开展潜江民歌培训、进校园等活动,就是要让民歌走进课堂、走进家庭。 潘世茂在浩口镇文化站工作已34年。他见证了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改变。如今,浩口镇文化站占地1.1万平方米,有影剧院、文化宫图书分馆、文化广场、青少年综合游乐中心,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是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先进文化站。而且,各村都建有以文化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为核心的农村文化阵地。 该文化站不断加强对潜江民歌、戏曲、舞龙舞狮、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整理,对传承人的寻找与培养,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经过文化站组织引导,该镇一批民间文体协会相继成立,腰鼓秧歌协会浩口分会、太极拳浩口分会等每天早晚都在文化广场组织群众进行锻练;浩口书法协会、“八仙桥”文学社长期开展培训、创作活动。 潘世茂说:“文化站要把握村民口味,老百姓对什么感兴趣,就组织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比如青年村民爱唱歌,我们就连续组织了十届青年歌手比赛。中老年村民爱跳广场舞,我们连续举办了八届‘万人健身活动’特色项目展示大赛,让健身活动成为集镇一道靓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