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哗啦啦流淌,三人高的水车在漫水桥边再现农耕文明的景象,过了漫水桥就是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村口。进入村庄,石砖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连接烟火人家。
图为:莺河村漫水桥边的水车,再现农耕文明景象。 若不是莺河村村支部副书记杨晶介绍,让人很难相信,两年前,这里是一个将废弃的村塆。“原来这里不通公路,村里人陆陆续续到几里外的公路边建起了小楼。村里的老宅子,只有几位老人留守。”杨晶说:“现在不一样了。一般的周末,有近千人来访。今年清明节三天,河上的竹排、滚球项目,每天带来了近万元收入。” 流水镇党委书记向智勇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这一变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契合的结果。 让闲置农房“活”起来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宜城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在2015年开始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经过三年改革试点,已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出一定经验。宅基地“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闲置房屋使用权。 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说,“三权分置”改革目的之一,是探索盘活、利用宅基地上的闲置农房,为乡村振兴助力。 按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在莺河村,一边是建在公路旁的新居,一边是门前已杂草丛生的老房子,一户两宅,一户多宅,怎么办? 村集体回购多出的宅子,或农户按照超出面积交纳有偿使用费。此举在于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 向智勇介绍,2015年,该村集体花了5000元,回购了第一套老房子,面积100多平方米。之后,投资十几万装修成农耕文化体验屋。 村集体改造了3家老房子后,村民来承包,服务游客。游客逐渐多起来,有些农户自己把老房子改建后经营农家乐,有些农户将老房子改造后出租给外来客经营,他们平均月盈利5000元左右。目前,该村已经改造了20多家,农家乐、民宿、豆腐坊、酒坊等都在其中。“现在,村集体想回购,农民不愿意卖了,都想自己改造经营或出租。”向智勇说。 能人回乡撬动乡村产业 2017年4月,姚从芳把自家老房子改成豆腐坊,用传统石磨加工豆腐,供应周围的农家乐餐厅。传统石磨一边表演“乡愁”,一边散发传统豆腐味道。很多游客还从她这里带豆腐回家。 做豆腐坊的主意是杨晶提出的。杨晶还建议姚从芳做豆腐干、臭豆腐。这样,豆腐增值,价格翻了几倍。 杨晶是莺河村人,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了7年。在武汉的时候,他收购村里大米、土鸡蛋、牛肝菌、香菇等土特产,让社区商店代卖,一年多收入几万元。2016年,他回村创业,同时为村民出谋划策,教他们如何卖土特产。他从天猫网店买来25块钱一斤的红薯干,给村民看,“你们可以把红薯,做成红薯干,或在村口烤红薯。” 一位村民的自制黄酒品质出众,除在农家乐销售外,杨晶通过电子商务,卖到襄阳、武汉等地,收入近10万元。 2017年,杨晶当上村支部副书记,继续给村民当经营顾问。他在村口租了两间房,收购村民的产品,专卖土特产。 在杨晶带动下,闲置的农房转化成豆腐坊、酒坊等场所。 改革让乡村真正美起来 记者调查发现,宅基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但要让其发挥作用,是需要“经理人”来经营的。如果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看成一个公司,这就类似于公司治理,公司股东拥有所有权,同时由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公司。 杨晶和同事扮演了职业经理人角色,他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增加村落魅力,让村里回购的宅基地,能产生更多经济收益。否则,村里回购宅基地,也仅仅是改革中所说的“多出的宅基地有偿退出”,而老房子却是一拆了之。 向智勇说,“三权分置”改革明确了资格权,是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即使农民离开村庄打工,长期不回家,也保留获得宅基地的资格。这样一来,为宅基地使用权获得收益提供了基础。 宜城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实践中,使用权可让渡给别人。原来宅基地只能作为住宅之用,如今可以作为“商业和服务业”使用。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度放活使用权”提供了闲置农房政策保障,用途的变化是“放活”的体现,闲置农房就能出租为他用,农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宅基地改革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不然,适度放活使用权,却没有人来使用,也解决不了农民就近就业的问题。”宜城市委书记郭静说,“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公路通到了村塆,带动了商业(卖土鸡蛋、卖饮料等)和服务业(农家乐餐饮等)发展,闲置宅基地被利用起来,传统的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美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