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记者来到白鹭湖管理区冉集办事处江陵河边的自然村,村子里只有9户人家,一条江陵河把村子和外界分隔,没有路,没有桥,各种生产生活物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孩子上学出行等都成了问题,一切出行都需要靠小船摆渡。
看到大家外出如此不便,肖开生主动承担起了护送大家过河的义务,1986年至2018年这32年间,肖开生自购小木船,为江陵河两岸的村民义务摆渡。 从那以后,江陵河岸边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老肖啊,我们要过河咯!” “就来!”
不管是烈日,还是严寒,老肖总是撑着船一次又一次把乡亲送往彼岸。住在水库边上的他,就算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只要是有人需要过河,他都会马上来为乡亲摆渡。 当时的肖开生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每天过着种地、养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只能勉强度日,家中也不富裕。江陵河河宽水深,浪高流急,船小篙短,经常翻船,非常危险,孩子们上学就成了这9户人家的心病。肖开生为了帮助这些娃娃们上学。索性买了一条更小的船养鱼,把自家的稍大一点的小船做了公用渡船,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这一送就是三十多年。孩子们小学、中学毕业了,结婚了,生的小孩又该上学了,称呼也从叔叔、伯伯变成了爷爷,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摆渡爷爷”。
小船坏了他自费去买新的,生病了他请自己的妻子代替摆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守护神。几十年的摆渡他没收取过一分钱的报酬,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当别人谢他时他总是笑一笑,当问及他为何要做时,他说:“这有什么好谢的,举手之劳,我送孩子们过河,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记者看到,由于长期暴晒在阳光下,60岁的他皮肤黝黑,日复一日地划船,他的双手已布满一层厚厚的老茧。累了就坐在船头悠闲地抽上几口烟,然后再等待着要过河的村民们。 “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摆渡下去。”肖开生说,他不想放下船桨,只想再多为乡亲们做点事。 在他摆渡的这32年,没有出现一例溺亡事故。老肖用辛劳与汗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大家带来了方便。摆渡了32年,他早已经将摆渡视为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