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襄阳召开的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获悉,2018年,全省已有20768个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做到“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长效的资金保障”,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已达到85%。 2017年底,我省出台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地对城乡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处理进行了统筹谋划,“前端收、中间转、末端处”的链条式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除了按“五有”标准治理生活垃圾外,还开展存量垃圾大整治,截至目前,全省已消灭520个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垃圾堆811万立方米。 为配合垃圾收集,全省还建成了102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覆盖武汉、襄阳、孝感、黄冈、鄂州、天门、潜江、仙桃、神农架林区等地,每天转运1.2万吨生活垃圾。末端处理方面,全省已建成设施14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19万吨。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在不断好转,但需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采用焚烧发电处理垃圾占比不到40%,大部分县市还在使用填埋处理方式,填埋场超负荷;垃圾分类也尚未形成气候,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滞后。 难题如何破解?省住建厅要求,今年底前,各市州、直管市要开工建设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到明年底,全省焚烧发电处理垃圾占比超过50%,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据透露,我省今年将接受国家验收,省住建厅要求各地加快排查,限期整改问题,确保10月底通过国家验收。 链接 襄阳破解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陈鑫 4月26日,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襄阳召开。城乡垃圾治理“襄阳模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评价,襄阳构建起了设施配套、建管并重、资源利用、覆盖城乡的治理体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7.23亿度电、500万立方米天然气…… 垃圾处理设施变身城市“淘金者” 绿树成荫,灰白相间的厂房整洁干净,烟囱冒出细微的轻烟。 这是位于襄城区的襄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月的一景。负责人毕建中介绍,这座发电厂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BOT方式进行建设,总投资6.2亿元,特许经营期30年,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电厂采用日本技术,核心设备从欧洲进口,烟气排放标准优于国标和欧盟2010标准。自2011年来,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66.63万吨。“这200多万吨垃圾不烧,就得用418.33亩地填埋,还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87.76万吨。”襄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处理垃圾的场所,并非全都藏污纳垢,它们也可以是城市的“金矿”。焚烧发电厂不仅消化垃圾,8年来累计发电7.23亿度,相当于少烧了35.21万吨标准煤。 在襄阳鱼梁洲上,襄阳市污泥和餐厨垃圾综合处置示范工程自2012年建设投产以来,已累计处理污泥70多万吨,餐厨垃圾12.5万吨,产出天然气500万立方米,襄阳市有600多辆出租车就用这些天然气驱动。在襄城区尹集乡,投资8000多万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每年处理建筑垃圾可减少垃圾占地面积约500亩,可生产再生石料150万吨,还有18种再生建材已被开发出来。 如今,襄阳已有1座焚烧发电厂、3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1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和1座大件垃圾处理站等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环环相扣让襄阳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破解管理、资金、制度难题 2308个村垃圾清运全覆盖 走进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三块牌子立在显眼处。一块是生活垃圾治理月评公示,一块是卫生费缴费公示,还有一块是保洁转运管理、考核办法。“以前垃圾靠风刮,治理总是长久不了。”八泉村书记周万军说。病根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 村里先后组织干部、村民前往浙江、河南的美丽乡村考察学习,美丽宜居的村庄震撼了大家。村里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等人成立生活垃圾治理协会。在协会主持下,村民大会讨论确定,村里600多户村民,除贫困户、举家外出打工者外,每户每年出100元保洁费。制度上,保洁员的工作考核评分与工资报酬挂钩。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保洁,每月评比,最干净的农户门前挂上红牌子。一番治理后,村容大变样。 要治好垃圾,得有人、有钱、有制度。在襄阳市一级,对农村垃圾治理也对症下药想了很多办法,在全省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市级层面专门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立法;第一个在全市所有乡镇组建住建分局,把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作为其重要职责;第一个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政府按农村人口人均40元标准将垃圾治理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依靠乡镇投入、县财政补助、村民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每年全市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经费5亿多元。 如今,襄阳2308个村垃圾清运设施全覆盖,78个乡镇全部建有一座以上垃圾压缩中转站。每个村均配备5名以上的农村保洁员,各类专用垃圾运输车辆1万多辆,农村生活垃圾治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统筹治理机制已经形成。 垃圾分类回收 城市乡村各有妙招 襄阳龙堤滨江园小区里,自去年6月就没了普通垃圾箱,取而代之的是7套21台智能分类设备。 一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包含7个智能垃圾箱,分别投金属、玻璃、纸张、塑料、厨余、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用积分卡在垃圾箱上刷一下,就可分类投放。积分能兑换洗发水、肥皂等生活用品,自动兑换机就摆在分类垃圾箱旁边。 龙堤滨江园也是襄阳首个市场化运营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去年5月进驻后,公司派人花一个多月指导和监督居民分类投放。”湖北德澜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发放了447张积分卡,如今有418张已使用,九成垃圾都能正确投放,居民们总积分达到105万分。小区每月产生21.57吨垃圾,1.47吨可回收物卖掉,13.6吨餐厨垃圾送到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其他可燃垃圾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如今,襄阳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22.6%。 而在农村,垃圾分类也有办法。 保康县店垭镇有1.5万余人,每年产生垃圾1500余吨。“农村垃圾分类得用更简单、更易操作的办法。”店垭镇党委书记王培涛说。镇上采用的是“二次四分”法,即发给村民两个垃圾桶,村民先分出干垃圾和湿垃圾,村保洁员定时上门,对干垃圾二次分类,可回收物归类带走,不可回收物送处理厂,湿垃圾和有机垃圾就地还田或喂家畜。 镇上的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是市场化运作的,由私营企业负责运营。自去年以来,中心平均每月收购垃圾60多吨,垃圾分类回收销售,平均每吨纯利润200元。镇政府在垃圾回收中也节省了大量经费。王培涛算了一笔账,全镇年产1500吨垃圾,都填埋处理的话,处置成本要50多万元,进行回收利用后,仅有400多吨垃圾需要填埋,处置成本直接减少2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