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自我省“科技创新20条”政策出台以来,省科技厅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落实“科技创新20条”,成效较为明显。
图为:光谷未来科技城。 看成效 2018年,我省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保持在全国第7位; 国家高新区达到12家,省级高新区达到20家;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突破20000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653亿元,较上年增长12.8%; 组织转化科技成果131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237亿元; 获国家科技奖励26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看做法 取得这样的成果,与湖北积极创新,多措并举的做法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我省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推进有力,区域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汇集……有力促进湖北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1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有力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启动建设一批对湖北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平台、大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在鄂布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国重器”科技攻关能力。 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挂帅的筹建国家实验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实验室各项工作。 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战略。继续支持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设施及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完善建设并开放运行,积极承担科研任务;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作物表型组学(神农设施)、农业微生物、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武汉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工作,谋划建设生物医学成像、磁阱型聚变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联合基金,提升我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和集聚产业领域顶尖原始创新人才。 截至目前,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行,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全省已拥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70个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 区域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围绕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布局,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 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端人才、创新要素、高端产业汇聚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武汉、襄阳、宜昌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荆门、黄冈、孝感、黄石4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已进入评审阶段。 宜都、大冶、仙桃3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在全省高新区推广复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创新政策,荆州、黄石、潜江获批国家高新区。 3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升级版,推进落实高企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和财政奖补等政策。2018年,全省5121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总额达44.61亿元,同比增长50.6%,3419家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享受税收优惠11.01亿元。 聚焦我省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产业基地建设和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集成高校院所和企业优势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悬赏)制度。 扎实推进“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推动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探索推进财政科研项目成果限时就地转化制度,积极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发展壮大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技术中介高端人才。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237亿元,成交额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4 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 推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等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不断构建完善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市场环境。 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优化科研项目分类评审方式,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项目评审流程,简化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实施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分类管理办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质量,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进一步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制订出台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明确了我省科技奖励改革的具体举措和有关制度。 5 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汇集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充分发挥外国人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制度吸引人才的功能,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积极对接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和人才服务模式。 组织实施好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省“百人计划”、“双创”战略团队、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重大人才工程。 2018年,我省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3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135名,创新团队20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个,新增国家杰出青年11人,国家优秀青年22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各类创新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