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改革四十载,青春筑梦新时代”——武汉大学团委副书记联席会赴深圳实践记实
顶层设计改革知深处,回首历史建功正是时
2018年7月13日,武汉大学学生团委副书记联席会赶赴深圳的暑期实践队一行人“昨饮长江水,今品珠江水”,把“溯源改革四十载,青春筑梦新时代”作为实践主题他们追寻着改革开放四十载的源头,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样板城市——深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蓬勃发展,是一群南下的“流浪者”打拼出来的。那时兼容并包的深圳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口号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渔村”,而正是这样的兼容并包才让深圳市获得了近乎野蛮式的发展,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在改革的深水期,深圳这片土地上依然有着与四十年前相同的青春热血。实践队成员们想要在此之际寻找出再筑辉煌的道路,从过往的发展中探寻出蕴藏的秘密。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是围绕深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为制定深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提出建议的政府单位。
实践队一行人在13日上午抵达研究中心,受到单位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及各位领导的热情接待。从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自身在深圳市发展中的定位谈到近期、远期的目标,从深圳城市规划中的细节问题谈到在“一带一路”的宏观发展中贡献“深圳力量”,从深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办法谈到政府的自我改革变得更加灵敏,实践队的成员们惑无不问问无不尽,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及各位领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双方深入的交流之中,实践队成员们对深圳的政策及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结束上午的访谈之后,实践成员们到达深圳市沙头角街道。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进入中英街,一路上活灵活现的浮雕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仿佛在实践成员们面前重现了过往一百多年里的一幕幕历史场景。热土、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回归等浮雕主题续写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博物馆复原陈列再现了晚清东和墟繁荣祥和的集市场面,同时也沿着百年的历史车轮再现了整个中英街的历史变迁,这一切都让实践成员们喟叹不已。
中英街是“一街两制”的缩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49年美国记者伯恩斯记录下的这样一张《中英设岗》的珍贵照片,真实再现了中英街迎接解放的情形。略显滑稽的镜头下和博物馆广场陈设的中英街警示钟都同样记录着令人屈辱的历史,也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要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在过往的屈辱之中我们更应该让斗志昂扬,建功新时代,顺应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与身边的青年们共同筑就同一个梦想。
参观完中英街博物馆后,实践成员们就地随机发放关于改革四十周年的调查问卷,希望能够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群体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程度和看法建议。在所有问卷收集完毕之后,武汉大学团副联赴深圳暑期实践队7月13日的实践圆满完成。
深圳的腾飞并非不可复制,“深圳速度”的奇迹也可以再现,实践成员们因此而深受鼓舞,在接下来的时日会更加细致地去把这座城市的脉搏,寻求整个发展过程中暗藏的规律与秘密。在牢记屈辱的历史的同时,我们在当今的时代也背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建功立业筑梦想。
—— 武汉大学团委副书记联席会赴深圳暑期实践小分队7月13日实践新闻稿
文字:王煜
——武汉大学团副联赴深圳暑期实践队7月13日
文字:王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