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地带。 贵阳城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最初为顺元城。明天启六年(1626年)扩建外城 。它因位于贵山之阳(南)而得名。 是一座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 风光宜人,因此又有“林城”之美誉。 本组图片拍摄于清末,多为法国人所拍摄。 1910年的南门河桥 南门河桥又叫南明河桥,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 最初名叫霁虹桥。贵阳古八景之一的“虹桥春涨”即在此处。 壮观的牌坊群 一长串白色的牌坊犹如珍珠一般镶嵌在贵阳南门外的驿道上(今油榨街),数量多达二十余座,“贵阳牌坊群”也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石牌坊群。 甲秀楼 甲秀楼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层三檐攒尖顶,华丽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桥边的文人墨客 甲秀楼前的桥叫九孔玉桥,古称江公堤,后改名为浮玉桥。自古以来,甲秀楼就是文人墨客聚集吟咏之处,明清两代来此观景且留下题咏的雅士颇多。至今楼内还保存有清人刘韫良所撰206字长联。 游览仙人洞 扶老携幼来到仙人洞游玩的一群人。仙人洞位于贵阳市区东南面约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传说曾有仙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又称来仙洞。仙人洞是贵阳唯一的道教胜地。 其历史悠久,早在明中叶以前就有游人在此游览。图片右侧的大桥为水口寺普济桥。 弘福寺的僧众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开创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贵州首刹, 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图中的众僧当中还有光着脚的,可见当时生活之清苦。 弘福寺的主持 摆着八字脚坐在庭院当中,器宇轩昂。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他挥动了手里的尘拂。 弘福寺塔林 塔林是历代高僧或主持的坟墓,图中的墓塔全为经幢式设计,看上去有些年代了。图中留着白胡子者看架势气度不凡,可能是当时的天主教的主教。 北天主教堂 北天主教堂又称圣若瑟教堂,位于贵阳和平路。,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后于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74年-1876年) 重修。 北天主堂的正门 天主堂前立面为中式牌坊造型,顶部为阶梯状飞檐,表面装饰浮雕状五彩纹样。因其中西合璧的独特造型而驰名中外。 北天主堂的钟楼 这座钟楼位于教堂后部 ,塔高五层,没有使用传统的欧式尖顶造型,而是采用了中式重檐宝塔结构,非常有特色。 “游百病”的人群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习俗。1861年的端午节,“游百病”的人群和贵阳青岩大修院的守门人及修士发生了口角,青岩团总赵畏三带人将两个修士及守门人抓到龙泉寺拘押,然后放火烧毁了修道院 。史称“青岩教案”。 南天主堂 这座教堂的原址在六洞桥 (今博爱路贵阳市一医旁),本为贵州提督田兴恕的住宅。“青岩教案”发生后,田兴恕密令将拘捕的三人拉出去斩首,清政府遂将他革职充军流放新疆,并把他的房产田作为赔偿建了南天主堂。从图中看,这座天主堂的后墙结构和六冲关天主堂非常相像。 六冲关修道院 六冲关修道院位于今云岩区鹿冲关森林公园植物园内,建成于咸丰六年(1856年)9月初,由天主教法国传教士童文献主持历时两年修成。 修道院全景 前些年,这里承包给个人,成了养殖食用蘑菇的地方,不知现在是否进行了整修。 吾乐之缘圣母堂(背面) 这座教堂位于圣母山顶,始建于1874年。整体为法国式建筑式样,采用砖墙瓦面,窗顶呈尖形,祭台上方中央供奉圣母塑像一尊,正面为中国式的牌坊 。 砖窑场 教会在筹建新的建筑时 ,因为建筑风格与本土不同,一般需要建立专门的砖窑场,以烧制相应的建筑材料。 天主教的墓地 这座豪华的墓冢位于今大营坡化工路东侧的小山坡上,为胡缚理主教(1824-1871)之墓,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