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老口子吃面是断不可能随便指个面牌就买筹傻等的,必然会叮嘱些叫头:带兴〈四声〉、烂面、宽汤、少汤、干面、带兴干、重青、免青、双油、少油、双码、免码、重挑、轻挑、落锅起等等,有的一样两样,有的还三四样组合,极个别的还会有免味精、免酱油这样的个人爱好。速食时代的今天,年轻的食客们已慢慢不讲究这些了,使得这面文化也无从光大发扬,只有少数资深面客和老面馆人还乐此不疲。 杨裕兴以汤面、米粉闻名的百年老店,创建已百余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心田在长沙城三兴街开设粉馆,兼营汤圆,取名杨裕兴。民国26年(1937年),其子杨菊村任老板,在青石街(今解放路)附设分店,增设汤面、卤腊味、蒸饺等食品,尤以汤面盛名全市。长沙大火后,老店重建,分店设棚屋复业。至民国34年(1945)两店合并,注重汤面经营,成为省内著名面馆。 杨裕兴之所以盛名远传,主要原因一是讲求质量,注重卫生,以保声兴誉。所有鲜、干原辅料,均选上乘正品,不用残次。聘请名师,层层把关。每道工序,每一环节的师傅,均为行业中的知名人物。二是配料独特,做工精细。面条讲究新鲜,保持它韧而柔软的特点。煮面条的水讲究宽、清、开;制作面码讲究合理用料,对一些传统名牌品种取上乘原料精制。该店首创手工鸡蛋面条,均匀柔软,味道鲜美,经10多种工序而成,顾客每当品尝,必交口称赞,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当然,面条好还得油码好。该店油码精细,色艳香鲜。尤以杂酱面油码风味独特。不论熟人生人,或本地客外地客,均保优质量足,童叟无欺。 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杨裕兴面馆的招牌和经营特色。在保持传统品种的基础上,相继推出高、中档新品种和大众化品种,深受广大顾客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