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从你有记忆开始,中国的一线城市就一直是北京、上海、广州,后来加入了一个深圳。 但最近几年,不少城市蠢蠢欲动,开始觊觎“一线城市”的称号。在中文互联网的各个主要战场,你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城市辩护:重庆人说我们有摩天大楼,天津人说我们离首都最近,苏州人说我们的园林和现代城市完美结合,南京人说我们可是六朝古都,武汉人说我们不仅是九省通衢还有百万大学生…… 围城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那么,谁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是什么 如果你从事城市研究,那么你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多到让人头晕的城市名词。 “一线城市”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定义,而是一个房地产名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国家统计局进行住宅销售价格调查的城市有70个,专家学者在分析房地产市场时通常将这70个城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但是“一线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除了“一线城市”,还有“超大城市”。2014年国务院说,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就叫超大城市。但《外交政策》又说,交通基础设施,比如高速公路、桥梁、高铁,也是中国超大城市的考核指标。 除了“超大城市”,还有“超级城市”。在城市学者McKinley Conway那里,超级城市不仅要能满足居民的生存性和社会性需求比如食物、健康、安全、教育等等,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健康有活力的经济环境。但到了哈佛设计学院教授Diane Davis那里,超级城市甚至可以影响大众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 其实,不管是用“一线”、“超级”、“超大”、“首位”还是别的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个国家的顶级城市,它们背后的所采取的衡量指标都是相似的,也是不断在改变的。1999年时,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就能被称为超大城市,到如今,这个数量扩大了不止10倍。
但一些基本的衡量指标轻易不会改变,比如人口、交通、经济长远发展等。所以,我们先用人口和GDP两个硬指标,选出几个备选的“一线城市”,再通过更加精细的指标找出最有潜力的城市。 目前,除了北上广深,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至少还有10个,包括6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重庆,成都,天津,石家庄,武汉,哈尔滨,以及4个地级市苏州,保定,临沂,南阳(2016年数据)。但保定除了有驴,临沂除了有杨永信,南阳除了有诸葛亮,似乎都不太够得上一线城市的标准。
考核完人口,再看一下2016年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前四名不用说,肯定是现有的4个一线,余下的6个城市按顺序分别是,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 综合以上这两个基础指标,可以列出如下候选城市,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江苏省会,2016年GDP排第11的南京。 在这些城市中,有一个在基础数据上的表现远远超过其他候选者,重庆。重庆目前有3048.43万人口,不仅远超其他所有候选者,比北京(2172.9万)和上海(2419.7万)还要多,重庆的辖地面积82400平方公里,也远超上述讨论的其他城市,体量庞大的GDP背后是同样庞大的人口和地域。
但重庆却有一个硬伤。在重庆的行政版图中,有许多地区尚以脱贫为目标,这也导致重庆的城镇人口比重仅占全部人口的62.60%,是候选城市中唯一没有超过70%的。鉴于这几项基本数据,重庆虽然欣欣向荣,爱唱红歌,但离一线城市还有相当不小的差距。所以,在这次的讨论中,重庆率先出局。 长三角还是京津冀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线城市不止是GDP数据的集合。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永远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线城市永远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衡量生活好坏与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钱。 所以,我们决定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做为指标,即家庭总收入扣除所得税、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可以直观的反映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财力。
除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3个城市还各有软肋。天津是空气质量,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在2016年11月1日到2017年2月1日的三个月之间,天津空气质量在严重污染级别的有7天,重度污染有17天。 同一时间段在候选城市中,除了成都有1天严重污染,17天重度污染,其他城市都没有严重污染天气,重度污染也都在1-3天之内。想想每年冬天不绝于耳的京津冀雾霾新闻,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作为一个常年被北京吸血的城市,逢冬必霾的天津怎么可能有跻身一线城市的希望。
武汉的软肋体现在经济发展潜力上,虽然上述城市的GDP都在不断增长,但武汉和苏州是唯二两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负增长的城市,还是唯一一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负增长的城市,这实在让人怀疑武汉到底是不是“九省通衢”。 武汉吸引不到投资,也留不住人。武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三,但是毕业生们大多不愿意留下来。从2007年开始,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逐年递减,2011年首次跌破50%,仅为47.04%,难怪武汉不惜用“买房租房都8折”来挽留大学生。但这个政策还是惹毛了毕业生,因为他们发现8折的房子只是安置房。
那成都呢?成都最大优势是美女太多,最大的劣势是位置太偏。成都距离发达的东部沿海较远,周边也尚未形成大型都市圈。而其他城市要么身处京津冀都市圈,要么身处长三角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内部的交通都比较便捷,城市互相能够抱团取暖。武汉虽然也是单兵作战,但好歹处于四通八达的中部枢纽。此外,成都跟重庆一样,也面临城镇人口比例过低的问题,仅有70.6%,比其他候选城市都低。 不是首都,又各有软肋,天津,武汉和成都恐怕也很难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 最后剩下的三个城市都来自长三角都市圈,苏州,杭州和南京。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乍看之下这三个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简直是三台大型人口抽水机。但这三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却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合作开发构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这套新的指标框架由五个主题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护。 根据该指标计算出的2015年70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排名,杭州排名第4,南京排名第10,苏州甚至没进前30。 如果说这个衡量系统过于繁复,且算法不完全透明。那还可以使用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指标来审视,单位GDP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相比其他城市,杭州是民营企业的天堂,根据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浙江省以134家的数量名列第一,其中仅杭州市就拥有50家。
杭州也是创业者的天堂,科技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杭州的独角兽企业——也就是那些发展速度快、稀少、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总估值达到了1335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27%。要知道,隔壁上海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也只占到全国的15%。 杭州还是唯一一个把信息经济加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城市,可以看出杭州市政府有多么得意。2016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688.00亿元,增长22.8%,占GDP的24.3%。其中,电子商务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分别增长45.2%、45.1%和35.0%。 或许用不着这么复杂的数据,阿里巴巴和网易,就已经可以代表千言万语。
如果回到十几年前,杭州其实并没有这么风光。21世纪初,上海逐步演变成一个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对长三角地区城市来说,上海就是一只吞噬一切的巨兽。杭州原有的一些中心城市的功能逐渐被上海所替代。与此同时,沪甬跨海高速通道的兴建,宁波、温台地区与上海的距离大幅度缩短,省会杭州沦为“不得不去办公文”的地方。 2001年,杭州前不见通路,后不见归途。当时杭州产值比重最高的不是什么信息技术,而是纺织行业。而当时的苏州借着外国人的投资热情,正在朝IT产业一路狂奔。2001年,苏州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达到16.43%。1998-2001年苏州市合同利用外资179.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03亿美元,分别是杭州的6.53倍和6.7倍。
但身处浙江的杭州不靠政府“扶持”,而是靠民间。截至到2017年9月,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总量的65%,贡献了全省54%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平均每11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而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拥有产生自教育资源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也更多地享受到了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和政治机遇。
虽然根据官方数据,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2017年前三季度达到11.78%,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被北上广赶走的外地人,正在用脚投票。但杭州人口的绝对数量还是太少。2016年,杭州常住人口仅为918.8万人,外来人口182.8万人,比起一线城市动辄2000万的常住人口、800万以上的外来人口,杭州追赶起来实在有些吃力。
尽管这种规划往往不会被遵守,例如北京、上海过去几十年做的人口规划都是远远超出,但规划还是反映了杭州地方政府的目光短浅。直到2017年,二线城市才意识到人的重要性,纷纷开启抢人大战。假如未来杭州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吸引力,那它得来不易的地位将会很快消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