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北京的金山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可以说,正是才旦卓玛,把《北京的金山上》唱红了全国,而她的名字也几乎成为了这首歌的代名词。其实,这首歌的首唱者并不是才旦卓玛,而是另有其人。
青年常留柱 1960年,26岁的常留柱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远赴西藏支边。来到西藏后,他深入基层、踏访各地去采风。一次偶然的机会,出外采风的常留柱,从一位叫扎西的藏族老艺人那里,听到了西藏山南地区一支古老的祝酒歌。但是老艺人却别出心裁,编进了新词,这就是《北京的金山》这首歌的雏形。
常留柱老年 听到这首歌,常留柱非常兴奋。之后,他邀请作曲家马倬一起,两人对这首歌进行了改编,并谱写了汉语歌词。以后每年春节慰问演出、下部队、到基层演出,或者到藏民家里去贺节贺喜,常留柱都会唱起这首歌,并且受到了藏族同胞们的热烈欢迎。这样,常留柱就成了这首歌歌名副其实的首唱者。 那么,才旦卓玛当初是如何与这首歌结缘的呢?在这首歌的传唱过程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64年11月,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由于当时的门巴、珞巴、基诺三个民族,还没有识别确立,只有53个民族。所以,来自全国18个省区、53个民族的六百多位代表,欢聚一堂,将各自民族的优秀艺术节目,拿到首都的舞台上尽情展现。 他们以最美的语言、最崇敬的心情,歌颂党和毛主席,歌唱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歌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的创造精神和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些发自内心、充满真挚感情的歌声与舞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充分表达了出来,汇成了一支最高亢、最响亮、最激动人心的时代颂歌。
这次全国少数民族群众文艺汇演,可谓人才济济,盛况空前。在历时33天的时间里, 来自53个民族的表演者们,一共演出了250多个精彩的节目,由马倬改编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也光荣入选其中。本来,这首歌的首唱者是男高音歌唱家常留柱,但是按照规定,这次汇演,必须全部由业余演员参加。 这下问题来了,马倬该到哪里去找适合演唱这首歌的业余歌手呢? 好在此前,马倬、常留柱等人到西藏各地采风时,一直注重发现、选拔一些艺术人才。在西藏昌都地区,一个名叫雍西的年轻姑娘,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照片上这个身穿藏服、载歌载舞的姑娘,就是来自西藏昌都地区的雍西。如今说起雍西,您可能不知道。但是要说起她的女儿,肯定大家都听过,就是你演唱过《天路》、《青藏高原》等歌曲的著名歌手韩红。
雍西与韩红母女二人 当时,雍西还是昌都被服厂一名普通的缝纫工人,但极具音乐天赋,特别是一副好嗓子,更是如同天籁。雍西本身就是藏族人,但同时她的汉语说得也很好。更难得的是,她音域宽广、嗓音甜美、非常适合演绎这首歌。因此,当雍西一亮相,马倬和常留柱就决定,把这首歌交给她。
可是,当时雍西才18岁,而且没有任何舞台经验,现在一下子把她推上北京的大舞台,她能表现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