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一些领域、一些社会成员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经济秩序,毒化人们思想,损害社会公正,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造成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虚化,利益驱动,官员腐败,社会转型,法制不全,监管不力等。这就要采取加强道德教育,健全法律制度,加强道德监管,加强官德修养,发挥媒体功能,把握政策导向等措施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经济社会才能快速稳步发展。
一、道德滑坡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整体道德现状是好的,但在一些领域、一些社会成员中存在着道德滑坡问题,主要表现是: 1、诚信缺失。一是个人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如:制假贩假、考试作弊、抄袭剽窃、坑蒙拐骗、偷税逃税、假医假药等等。二是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企业财务报表严重失真,假信息猖獗。三是政府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等。 2、人性冷漠。有些人心灵麻木、见死不救;有些人助人索财,施恩图报;有些人害怕遭人报复、自己吃亏,要求家人、提醒朋友:各人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多管“闲事”,少出“风头”,以免引火烧身,从而出现了老人摔倒没人扶,看到小偷不制止,路见不平不出手等现象。 3、沉渣泛起。解放后,黄赌毒黑及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在我国基本绝迹。改革开放后,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吸毒贩毒、涉黑涉恶、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和坑、蒙、拐、偷、抢、骗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死恢复燃。有些人不知羞耻、卖身求财;有些人嗜赌如命、一心想发横财;有些人精神空虚、吸毒贩毒、祸害社会;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恃强凌弱、强买强卖、恶意伤人,称霸一方;有些地方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愚弄群众;有些人不走正道,凭歪门邪道谋取不当利益等等,这些现象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毒化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4、官德失范。领导干部官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是:一是不修政治品德。有的领导干部是非不辩、立场动摇;有的不信马列、信神信鬼;有的阳奉阴违、表里不一;有的心存异志、忘记宗旨;有的不守纪律、一意孤行等等。二是不讲职业道德。有些领导当官不干事,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有的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畏手畏脚、怨天尤人,不敢大胆解决,致使经济社会低水平发展;有的权钱交易、索财受贿、以权谋私;有的官商勾结、相互利用、同流合污;有的滥用职权,“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吃拿卡要、折腾百姓;有的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骄奢淫逸,无所不为。三是不思家庭美德。有的领导干部对配偶不忠诚,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找“三陪”、“包二奶”、嫖娼宿妓,甚至别出心裁的用MBA知识管理情妇团队,设立“群芳宴”,颁发“佳丽奖”;有的不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对子女出入色情场所,参与赌博,勾结黑恶势力,借用自己职权胡作非为、聚敛钱财等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不关心父母身心健康,仅以父母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为满足,以工作忙为借口,长年不回家看望父母。四是不顾社会公德。少数领导干部言行失范,有的恃权傲物,出言不逊,对群众漠不关心;有的铺张浪费,用公款大吃大喝,一掷千金不心痛;有的无视公共秩序,以权压人,仗势欺人;有的参与赌博,纵情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通霄达旦等等。 5、为富不仁。改革开放后,不少人先富起来,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遵纪守法,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有仁慈之心、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之心,但也有少数富人不择手段发家,不负社会责任,不节欲穷奢,有钱无德,为富不仁,没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感恩之心,不知道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有的贪得无厌、虐待劳工、摧残人身、克扣薪饷、敲骨吸髓、唯利是图;有的商黑勾结、偷税逃税、制假贩假、为非作歹、谋取暴利;有的嫖娼、包“二奶”、赌博、斗富、炫富摆阔,更有甚者吃“人乳宴”、“女体宴”,天良泯灭;有的疯狂消费,挥金如土,毫不吝啬,对慈善事业却一毛不拔等等,导致民众“仇富”现象出现。 6、子女不孝。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然而,一些子女不尽孝道,有的逼老人交出财产,将老人赶出家门;有的精神虐待,在家庭中把老人视为累赘,公开指责、辱骂、殴打;有的经济岐视,老人正当花费看脸色;有的不履行赡养义务,相互踢皮球;有的不给老人治病;有的不许老人再婚等等,致使一些老人晚景凄凉。 二、道德滑坡的危害 1、败坏社会风气。道德滑坡造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时有发生。在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买官卖官等问题屡见不鲜;在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等事件比比皆是,在社会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自私、冷漠、麻木、残忍、虚伪、欺骗等行为常常出现,以致于暴力、色情、吸毒、自杀、赌博、偷盗、抢劫、强奸、野蛮、谎言、尔虞我诈、卑躬屈膝、仗势欺人、害怕吃亏等现象充斥社会的角落,毒化着人们的心灵,道德风险加大,社会风气恶化,人们感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2、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需要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需要用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然而道德滑坡造成诚信缺失,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相互戒备、相互猜忌、相互欺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黄赌毒黑及封建迷信使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假冒伪劣、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增加了人们的精神负担,造成无数人身伤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坑蒙拐骗使得群众、企业利益受损,造成一些人靠歪门邪道暴富,诱发不劳而获现象出现;贪污腐败、损公肥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3、破坏经济秩序。据资料,我国企业每年因诚信缺失导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0亿元人民币,因质量低劣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因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高收入人群偷税总额在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企业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约40亿份左右,履约率只有50%,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使财务费用增加约2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帐款总额达到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4%,比上年增长了8.4个百分点,我国市场交易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两个百分点,而最严重的后果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四大消极影响:一是影响商品生产交换。由于拖欠导致的连环拖欠,破坏了信用,扰乱了经济秩序,使企业资金周转受阻,商品生产和交换不能正常进行。二是影响银行正常业务。借钱不还,信用恶化,银行由不敢发放贷款发展到不敢吸收存款,银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三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没有信用,虚拟资本就无法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向更高阶段发展。四是影响国际经济竞争。由于道德滑坡,一些企业不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不遵守诚信理念,使企业和产品丧失国际竞争力,损害我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国际形象。 4、毒化人们思想。社会上的不良道德言行好比一种毒药,毒化人们的思想,诱发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思想混乱、观念错位、信仰缺失、良心淡化、是非不分、黑白不辨、善恶颠倒、荣辱不知,他们把经济理性当成人类的唯一理性,把经济法则当成人类交往和生活的唯一法则,由“社会人”变成纯粹的“经济人”,金钱至上是他们信奉的唯一准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有钱行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钱钱钱,命相连”等想法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自私、贪婪、逐利占据了这些人的整个思想,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官员为求“利己”而腐化,商人为求“利己”而黑心,百姓为求“利己”而自保。这样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必然没有道德、没有怜悯、没有互助,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利己链”,所有人都不关心别人,所有人都不惜牺牲别人利益而获取利益,利益和金钱挟持了人性和道德,人的欲望主导了价值观念。 5、损害社会公正。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和正义,公平正义在道德上要求善恶与奖惩对应。然而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为了一己私利,他们不顾道德、法律、不计后果,肆无忌惮,有恃无恐的谋求个人欲望,导致善恶奖惩不对称,过程和结果不对称,交换不公正、规则不公正、程序不公正、分配不公正、起点不公正、机会不公正,社会公平正义被践踏,公民正当利益无保障,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 6、增加活动成本。道德滑坡造成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怀疑、相互提防、害怕上当受骗,使得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交易成本增加,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担心遭受风险,给自己带来损失,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为了减轻负担和压力,减少没必要的损失,人们不得不投入过多的活动成本,使得本来简易的交流、交易等活动复杂化。 三、道德滑坡的原因 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管理教育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虚化,道德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学校德育虚化。高考制度恢复后,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压下,以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学校的优劣,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升学率”的高低成了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而德育教育学校无暇也不愿顾及。二是家庭德育虚化。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束缚,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这一铁的事实,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家庭尽可能多的把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用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对品德培养和教育认识不够,投入不够,方法欠妥,效果不大。三是社会德育弱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此还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总体发展观念。然而,在实践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忽视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在一重一轻发展理念促使下,物质财富快速增长,拜金主义、名利主义抬头,人们从社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启示:追逐金钱、追逐利益带来的实惠大于追求道德带来的实惠。于是,人们不再相信空洞的德育说教,而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谋利手段和方法。 2、利益驱动,道德理性受到冲击。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利益最大化。马克思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非常胆壮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法律;有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强化了人们经济利益至上的意识,利益优先吞没了社会公德,追逐金钱成为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经济运行规则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择手段,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道德受到了巨大冲击。 3、官员腐败,诱发公民道德滑坡。官员有“开民智、启民德”的责任,古人说:“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民风,官员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官员的言行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官员的从政道德对引领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发展兴盛,具有垂范意义。目前,大部分官员能够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少部分官员放纵私欲、贪污腐化、受贿索贿、道德败坏,这就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恶化、公共道德败坏。 4、社会转型,传统道德基础崩溃。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家族基础上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是道德、习惯和乡俗民约,主要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如果有人“犯规”,那么他以及他的几代后人都要背负坏名声,就会受到人们舆论强烈的谴责,受到人们的厌恶,被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甚至被开除“族籍”,他就无法在“熟人社会”构成的圈子里立足,他就不得不背井离乡,然后再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才能融入到当地“熟人”圈子。因而,传统道德在原来稳定的社会结构下得以维持。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人口大规模流动加速,注重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即将终结,整个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疏离感日渐明显。熟人社会秩序靠的是彼此间的人情、关系、面子、诚信、传统和礼仪,而陌生人社会秩序靠的是契约、合同、法律、法规。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运作强调以利益为导向,社会关系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巨大变化相比较,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变化却远远滞后,人们的思想与道德在失去约束之后,各种堕落现象就会产生,道德滑坡也就成了必然。 5、法制不全,使失德者有空可钻。道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调整、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还没有同他人与社会利益相联系,需要规范人们言行的法律制度紧紧跟上,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内在约束机制的法律、规则、政策尚不健全、不规范、不系统,甚至还有漏洞,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就给失德者谋取不当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 6、监管不力,纵容失德行为蔓延。道德滑坡,监管者难辞其咎。一些监管部门责任心不强,不作为,对于失德者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执法不严使法律丧失威慑力,无形中助长了失德者的嚣张气焰;一些监管者为了蝇头小利“养鱼执法”,只知道罚款,不依法办事,甚至一些监管者与不法企业、违约商家、犯罪分子结成利益同盟,监守自盗,故作视而不见、装聋作哑、甘当保护伞。正是由于这些监管者对社会道德缺乏坚决维护、敏锐监督、秉公执法和严厉打击,客观上纵容了不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四、遏制道德滑坡的路径选择 1、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一方面,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标杆之一,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人们懂善恶、明是非、知荣辱,使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深入人们内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并落实在行动上。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何,与该社会的道德教育关系极大;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他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怎样的道德教育。要提高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就必须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强化家庭启蒙教育。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作风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因此,父母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引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分清是非、辨别善恶。二是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它不能把自己视为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它必须承担起培养教育品德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步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得是否成功,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改革对学生、学校的评价方法,使德育融入教学各环节,促使对学生、学校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改革教育体制,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加大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加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纳入高考考试范围,把道德规范不断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从而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掌握道德评价尺度,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三是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坚决铲除黄、赌、毒、黑和封建迷信等社会毒瘤,取缔非法违规网吧和游戏厅,想方设法为公民提供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精神食粮和活动场所。大力倡导全体公民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逐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和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要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从业人员养成严格按照国家法令、法规约束职业行为的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风尚。五是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美德是调节约束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准则,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邻里和睦相处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如果每个家庭成员素质高,那么就会产生一个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如果每个家庭的美德修养提高了,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基本家庭道德水准的上升,才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着民族道德意识不断前行,推动着国家整体素质向更高境界修炼。所以,要积极开展“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家庭美德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头脑,左右每个人的行为,从而筑牢社会道德基础。六是加强核心价值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中之中,自觉融入到公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公民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公民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公民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公民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通过教育,不断加强公民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意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最终形成一种道德人格力量,达到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2、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公民道德建设渗透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涉及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仅靠教育、靠“自律”是不行的。因为道德教育只能规劝、引导人们去遵守,而不能强制人们去遵守,只有法律制度才能强制人们去遵守。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把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和法律规范这种硬性控制结合起来,切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一是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制定并颁行公民道德奖励条例,设立奖励基金,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拾金不昧、无私奉献等行为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制度的设计来肯定、奖励和倡导优良品质,使做好事者不吃亏、得实惠,从而增强人们享用道德这种公共服务的信心,鼓励社会成员都来按照道德的要求来行事,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正确的道德取向。二是健全道德约束机制。制定失德行为处罚制度,使得行为主体一旦出现不道德行为,就会受到处罚,使得失得者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使他的损失大大超过失德成本。这样,就对行为人产生强大的威慑力,使他不得不慎重考虑行为后果,权衡利弊得失,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建立道德评价制度。道德评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杠杆,是将公民道德意志转化为社会道德意志的制度保障。要依照一定道德标准,探讨和制定公民道德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明确评价主体,对公民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和不正当等道德价值评论和断定,并作出裁决,明确行为人承担的道德责任,揭示行为人的善恶,使公民产生权利感、责任感,促使公民的道德价值选择显性化、权利化和社会化,实现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构。四是制定行业道德规范。在特殊领域和范围制定分层次的、分行业的、分类别的、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纳入一定的法制秩序之中,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强化道德扬善抑恶功能。五是建立干部道德考核机制。要从干部的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廉洁自律、组织纪律、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建立一套详细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年终对干部的道德进行考核。要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增强干部道德考核实效性,推动干部道德向好的方面发展。 3、加强道德监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道德监管是加强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干部道德监管。要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管,使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对干部 “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的监督,大力推行问责制,铲除行为失范、权力滥用滋生的土壤,促使其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二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导向就是一面旗帜,对广大干部会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真正使那些思想品德好、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干净办事、能力出众、踏实工作的干部得到重用,真正让踏实干事者有盼头,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满意度。三是加强企业道德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切实承担起企业道德责任的监督职责和道德评价,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突击监督,做真做实监督管理工作,约束企业不良行为,引导企业加强自律,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自觉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自觉做到重信誉、重质量、重承诺、重操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腐败分子和黑恶势力,坚决取缔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扫除坑、蒙、拐、骗、偷、抢及不讲信誉等失德行为,坚决惩处假冒伪劣、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违法事件。通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打击邪恶,褒扬正义,净化社会风气,规范公民言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强官德修养,发挥干部表率作用。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为官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群众心目中官员是道德的楷模,官德代表社会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对民风和社会风气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一个社会、一个地方风气正不正,领导干部就是风向标。可见,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做民众的表率。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有崇高的理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才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言、常怀律己之心,才能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迷、不为情所困、不为名所累,才能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负重,个人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党的事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的从胜利走向胜利。二是坚持执政为民。官德的核心是权为谁用,党员干部如何运用权力,是检验其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时处处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为人民谋福祉上,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加强官德修养的根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党性、讲原则、讲真理,出实招、办实事,脚踏实地,清白做官,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四是坚持清正廉洁。保持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觉悟、基本品德,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坚持慎微、慎欲、慎初、慎独,时时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要做好群众的榜样,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教育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管住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带政风促民风。 五、发挥媒体功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大众媒体具有大众性、开放性、权威性、导向性、示范性、实效性、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阵地,是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化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大众媒体要坚持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判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把握舆论导向。大众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崇高使命,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涵及其意义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要加以分析、评判和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二是发挥引领作用。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舆论,有利于培养人们崇高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自尊自强自立的舆论,有利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净化世风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心舒畅、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舆论。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疏导,使媒体舆论在道德建设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是增加渗透能力。道德宣传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身边发生的事情,采用现场采访、座谈交流,现身说法和开设名牌栏目等多种形式,请群众参加讨论,请知名人士、专家发表意见,倡导先进道德,鞭挞落后道德,增强说服力、感染力,使社会主义道德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大众媒体要勇于针砭社会时弊,抨击失德言行,通过开放曝光台,以鲜活的文字和直观的图片,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道德行为进行揭露批评,使舆论监督起到“道德法庭”的作用,推动人们自我约束,自觉端正思想道德和行为。 六、把握政策导向,引领公民求利行为 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出台,对人们的价值追求、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导向。一是确立统筹兼顾思想。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二是提倡奖励奉献精神。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道德高尚的行为,对那些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致富不忘他人,致富不忘国家,热心社会公益的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分配的关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调动公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逃税、权钱交易、欺骗欺诈和利用其它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严惩不贷;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额外收入的,必须严肃查处、坚决纠正;调节过高收入,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完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