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熊孩子“花式闹翻天”的新闻长期占据各大排行榜的前几位。熊孩子在铁轨上放石头逼停高铁、飞脚踢坏电梯、抡铁锤狂砸共享单车等事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其中未成年涉罪的行为更是受到了依法惩治。但现实有很多熊孩子行径无法用法律制约,不堪其扰的成年人在网上求助,《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怎样不动声色地对付熊孩子》等网帖点击量颇高。 对熊孩子的无可奈何,其实背后是对熊家长的质疑。据调查,“他还是个孩子”成为不少家长的应付之词,受到八成以上受访者的反感。或许有感于告诉孩子家长这种间接解决办法的无效,有些成年人直接动手“教训”起熊孩子:宝鸡一孕妇因4岁男童进门掀帘子打到自己而故意将其绊倒,无独有偶,遂宁7岁男孩公交上踢了男青年反遭暴摔……这些事件赢得了少数人的赞同,但更多的是网友对成年人暴力行为的批评声。笔者以为,对待熊孩子切莫以“暴”制“淘”。 熊孩子的种种“顽劣之举”固然可恶,但这绝非是暴力相向的合理化借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教育家马卡连柯反对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既原始又贻害无穷。暴力只能一时制止熊孩子的行为,但却很可能给未成年人的心里造成永久的创伤。虽然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不论是家长打孩子,还是陌生成年人以“暴”制“淘”,暴力对待孩子的方式,会给孩子的处事方法留下深刻的烙印——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容许的。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守规矩、懂礼仪,是家长从小应该给孩子灌输的教育理念。从见面打招呼开始,再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家长要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孩子可以调皮,可以淘气,可以活泼好动,因为这是他的天性所然。但是,“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并不等同于不作为,更不等同于溺爱。“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别再用“他还是个宝宝”做托词了,不仅是对周围人的伤害,更是对孩子成长和未来的不负责任。 有些熊孩子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家长的问题。笔者亲眼所见,小孩商场里随地乱扔纸片,一旁的父母全无教育的意识,拉起孩子的手就走。“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只有家长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底线,才能给孩子良好的引导。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就是拿画笔的那只手。此前有则新闻报道引来点赞声一片:7岁男孩小区中撞倒幼童,家长让其手写拼音版道歉信张贴。这种方式既没有对孩子使用打骂等暴力,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可以称得上“模范教育”。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教育植根于爱。”对待熊孩子的教育问题,根本也在于爱。这种爱,绝非无限制的宽容与纵容,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的管教之爱。常言道,“责之深,爱之切。”责问不能等同于责打,以“暴”制“淘”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