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收获时,六月已至,全国的高三学生都即将迎来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本着对高考考生负责的原则,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考试环境,不少城市优化治理水平,在高考期间主动开启“静音模式”,为同学们的考试保驾护航。
对于教室外的噪音,经历过学习生涯的同学们都深恶痛绝,尤其是在考试期间,窗外工地的轰鸣声,街上小贩的叫卖声,总能让同学们的思绪从数学公式飞到市井大街。操场上的喊叫声尚可以制止,但校园外的噪音总是让学生和老师们无可奈何。但这个六月,不少城市切实考虑广大考生的实际需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噪音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文件的精神,采取人性化执法、提前介入的方式,走进建筑工地、沿街店铺等噪音源耐心的说服教育,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整改并立即关闭噪音污染源。
在笔者看来,考试期间对城市内的噪音源进行整顿是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而高中生作为未成年人,自身发声的渠道少,能力弱。但他们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预备军”,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合法权益更应该得到保证。执法机构在高考期间能针对考生特殊的利益诉求对城市进行临时的治理,表明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不同群体,尤其是学生的权益,并且人性化执法的手段也给予了噪音单位足够的整改时间,最大程度保证了各方利益。
然而,在执法人员对噪音源进行执法检查时,要避免出现懒政的行为,其具体表现经常是“一刀切“。 全市不同的区域应适用不同的噪音预防政策。考生在考试时集中在学校内,距学校较近的噪音源应加大管理力度,更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距离学校考点较远的地区灵活调整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生们即将迎来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青年们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不论是执法机构还是社会的其他主体,都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帮助,以更人性化的治理手段给考生带来更全面的人文关怀,并以此为起点,提高社会的治理能力,为公民带来更高幸福感的生活环境。 文:郑州大学 陶子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