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如何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武汉乃至湖北省的经济建设,也是武汉建筑业协会重点关注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近日,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庆在接受品茗科技《对话数字建造先锋人物》(以下简称“对话”)栏目专访时表示,数字化手段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体现自身优势的关键。数字化要改变的是整个行业的生态,我们要抓紧转变思维、找准客户需求、加强技术变革和应用。 以下为专访文字实录: 《对话》: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建筑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刘庆: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第二,目前做数字化转型存在哪些障碍?第三,怎样才能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或者说怎样做才能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成效?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号召、影响和引导。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传统产业也要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力度。第二个方面是企业自身也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怎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优势?怎样让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质量更优?数字化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目前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些障碍,我认为有“三个不利于”。第一个不利于是,建筑产业从投资到建造,到最后完工,产业链很长,投资方或参与方众多,每一个环节的信息交互不畅,容易形成一些信息孤岛。 第二个不利于是,参建各方人员众多,素质可能是良莠不齐的。一些比较大的央企、国企管理力量相对强一点,但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就阻碍了信息的畅通。 第三个不利于是,我们可能做了一些数字化工作,但这些工作整体协同度并不高,就不能整体来解决行业的问题,这样也不利于整个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那么面对这种市场变化,建筑企业该怎么样才能抓住机遇呢?我认为有“4个着力”。 第一个着力就是从信息化思维到数字化思维的转变。信息化和数字化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说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解决了流程的问题,属于内部的。但数字化要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整个行业的生态。相对来说,数字化还有更宽的外延。对于传统企业来讲,我认为首先要把信息化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但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眼界要更高。 第二个着力是要着力找准客户的需求。社会在发展,我们客户的需求也在发展,实质上就是个性化的需求在增加。我们要着力去转变的,就是要不停地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调整方向或思路。 第三个着力是加强技术变革,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来引领行业。例如现在BIM技术的发展就是推广数字模型或者落实数字模型的一个突破口,此外行业也在其他方向有很好的尝试。 第四个着力是,当最关键的技术有了以后,我们还要将它应用到实处。在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要不遗余力,等到大家形成共识了,当大家使用顺畅了,那么它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出来。 《对话》:武汉建筑业协会对多家民营建筑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帮扶计划,具体是怎么做的? 刘庆:“用心服务会员发展 倾力推动行业进步”,这是我们武汉建筑业协会办会的宗旨。在这个宗旨的引领下,我们竭尽全力地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尤其是民营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协会的1100家会员单位里,有将近90%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办得好不好?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得好不好?民营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突破?是我们协会很重要的一个责任。 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中,首先要营造氛围。协会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来引导。例如“十大智慧工地、十大文明工地”的评选,还有我们连续7年举办了BIM应用大赛,而且每年的主题都在变化。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整个社会形成BIM推广和应用的氛围。
大赛可能在4月份启动,但到9月份才是决赛,中间有将近6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我们来做什么?辅导、培训。其实举办比赛不是目的,提升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此外在营造氛围的同时,协会还是精准地为民营企业“把脉问诊”。很多企业困惑的是确确实实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企业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或者怎么拥抱数字化浪潮。在这个时候,协会就组织专家到企业去,为他们“把脉问诊”,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提供贴心的“一对一”帮扶。 比如说民族建设,协会多次组织专家到企业,为他们从制度的制定,到流程的梳理、固化,再到用信息化手段为管理赋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协会帮扶的过程中,他们的收益或者获得感是很强的,用了两年的时间,产值规模实现了翻番,并且还实现了“鲁班奖”零的突破。 其实协会对每一个民营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当你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我们就会提供精准的“一对一”服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