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到腊月,农活早已忙完,兼有春节临近,腊八节的习俗便带上了很多喜庆的色彩。泡腊八蒜、走亲访友,更少不了的还有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既有温暖的亲情,也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中新社发 泱波 摄 暖意融融过个节 孙倩(化名)是北京人,她记得,从小家里就特别注重腊八节, 而且过节必喝腊八粥。往往是离着腊八节还有几天,父母已经开始留心选购各种原料。 大米、小米、核桃……父母乐此不疲地一趟趟把东西买回来,准备好容器,把各种食材洗净。孙倩有一次数了数,五谷杂粮、干果蜜饯加在一起,得有十来种之多。 腊八粥的做法不繁琐,但需要些耐心。红枣去核,再剥好花生备用,尤其头天晚上要把米和各色豆子提前用水泡好,这样第二天煮出来的腊八粥,会有不一样的香味。 煮粥的时候,火候最重要。孙倩说,自己家用高压锅来做腊八粥。但讲究点儿的会用铁锅煮,那可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要想粥又稠又好喝,非得煮上三四个小时不可,还得时时搅拌。 大作家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有过如下描述:“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腊八粥确实好喝。”一到腊八节,孙倩就特别期待和父母一起喝碗粥,“推开门闻到它的香气,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腊八节原本啥模样? 其实,如果追溯到源头,腊八节原本不是现在的模样。
资料图:腊八节,大批的北京民众赶往北京京西古刹潭柘寺争喝腊八粥。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_副本 人们习惯把“腊八节”叫做“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原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它的前身是古代“腊日”。岁终之月称“腊”,上古时期,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岁末的几天举行,人们会用祭品来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祖先。那时,腊日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春节。 《说文》解释:“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意思说,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还要逐疫。民俗学专家萧放说,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起初,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腊八这天已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此时,腊八节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一碗粥里的讲究 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成道、怀念忠臣岳飞等等。民间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老百姓的勤俭美德。相传早年有老两口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十分懒惰,逐渐变穷了。
资料图:成都文殊院内工作人员正在装腊八粥。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得找了一把扫帚,来到原来放粮食的大囤、小囤,扫出一点儿五谷杂粮,再加上几枚干红枣,煮了一顿粥。 哥俩悔不当初,第二年都变勤快了,没几年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牢记懒惰的教训,此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吃这种杂粮粥,又叫“腊八粥”。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慢慢地,“冬至粥”便移为“腊八粥”。 萧放解释,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比较难以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已有记载,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武林旧事》则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腊八粥。 一般来说,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酌中志》提到,明朝宫中的腊八粥烹制方法如下: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 不同时期,腊八粥也有不同的做法,放入的粮食、果品都不一样。到了清代,北京已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腊八节这天煮腊八粥喝。
资料图:甘肃张掖厨师在给市民盛免费腊八粥。王将 年味儿渐浓时,美好的寓意与温情 常言说,“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春节将要到来的消息,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腊八粥里浸润着浓浓的年味儿。 不管是黄米、江米、红豆、枣泥,还是榛子、花生,腊八粥的食料都包含对应的民俗寓意。放点儿桂圆,象征着团圆;放点百合,代表百事和睦;莲子象征恩爱连心,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 因为有了美好的寓意,所以,按照民间风俗,有些地方煮好了腊八粥,第一碗要先祭祀祖先,以示感恩;更多的地方,除了自己喝,还要把美味的腊八粥分赠街坊四邻。 如果家里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着大大小小几棵桃树、枣树,那么还要把腊八粥涂一点在树上,期待来年枝繁叶茂,多结果实。 腊八节原本就是年节的前奏曲。孙倩也觉着,人们过腊八节,爱喝腊八粥,大概也是因为新年将近,让人又有了新的期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