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新闻专业#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入70万# 。由于她喜欢看短视频,便和小姐妹在宿舍拍段子上传网络,就这收获了600多万粉丝,然后还月入70万。什么情况?这个暑假,21岁的大学生王志欣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留在武汉,继续带领团队拍短视频。“每天都在不停地创作本子、拍摄、剪辑、推广……”昨晚7时许,在忙碌一天后,她才将作品推送到短视频平台,随即就有不少人关注、评论。“坚持打磨优质原创内容,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从零到600多万粉丝,这名女孩稳扎稳打,她计划带动更多人一起展示青春、实现价值。
王志欣(中)和同学们制作短视频 女生成短视频制作达人 打开王志欣的快手主页,600多万的粉丝数量和每条视频都破万的点赞量,让人很难和这个瘦小的女孩联系到一起。 王志欣是湖北襄阳人,在湖北大学新闻专业读大二。从去年年底起,她开始在快手看短视频,这也是她闲暇时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看久了,就萌生出要拍短视频的想法。”昨日,她告诉记者,自己提出这个想法后,几个同学一拍即合,很快就组成了短视频小团队,并开始自导自演。 “我们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小故事,团队将其中的笑点改编成符合我们年轻人个性的脚本,再进行拍摄、传播。”她介绍,刚开始也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做短视频,也确实没有什么关注量。 写脚本、选景、拍摄,创作短视频本就是件繁琐且需要不断打磨的事情,为了创作出被大家喜欢的作品,此前不怎么熬夜的王志欣常常构思脚本熬到凌晨。 由于专业是新闻学,王志欣也会在大学课堂上接触到视频相关的知识,“老师通常在讲完理论课之后,让我们进行拍摄实践。我就经常利用这个时间,一边创作拍摄短视频,一边‘顺手’完成作业。”慢慢地,她开始爱上视频创作。尽管对短视频创作抱有很大的热情,她也遭遇过瓶颈。精心创作的视频,反响却平平无奇,但一时惨淡的成绩并没有影响她和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反而让大家开始进一步钻研短视频的创作技巧,希望通过扎实的内容,获得突破。 组建自己的视频团队 在“沉寂”了几个月后,今年2月,团队创作的一段关于英语等级考试的短视频突然爆火,一夜之间竟然收获了过亿的点击量,其点赞量也达到了300多万,王志欣的账号涨粉上百万,这燃起了王志欣心中的热火,团队大受鼓舞,决定大刀阔斧搞创作。 单条短视频的成功,带给王志欣小团队极大的自信,也掌握了创作短视频爆款的诀窍。 经过不断钻研平台上的优质短视频内容,对自己数据较好的短视频进行经验总结,王志欣小团队逐渐摸索出短视频内容创作和节奏把控技巧。随后,查寝查出的化妆品、大学生的暑假生活、情感大戏之母慈子孝……越来越多获得数十万点赞量和上千评论的作品接连产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也为王志欣的账号迅速吸粉,从100万粉丝增长至200万,仅仅只花了半个月时间。 随着视频内容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王志欣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帮助下逐步扩大自己的团队,规模从3人扩充至10人,涵盖场务、打光、编剧、演员等职能。 视频创作逐渐成熟,开始有品牌或商家也联系到她寻求合作。目前,王志欣的月均流水基本稳定在70万,不仅能自己缴纳学费,给团队的成员开工资,还能给父母打些“零花钱”。
谈到接下来的发展规划,王志欣表示自己仍然会以短视频内容创作为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按理说,在大二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一定会非常招人羡慕,毕竟我们普通人的大二还过着和父母要钱的生活。结果小编看评论区时,却发现羡慕之人少有,反而满是嘲讽,这是咋回事?其实,大家并非是诋毁这个励志的故事,而是“另有他因”。 最遭人反感的莫过于媒体对于类似大学生网红的报道,让众人心生厌恶。很多人觉得过度宣传会误导大众价值观,人人都知道网红来钱快,有颜值的卖弄颜值,没颜值卖弄“蠢值”,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流量就有了话语权。 然而又有多少网红是真心宣传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这种价值导向非常不利于未成年人,容易引发“娱乐致富”的病态价值观。怪不得问小学生长大的理想是做什么,竟然有不少人说自己想当网红,简直匪夷所思。除了对过度宣传网红的控诉,还有一部分人表示欣赏不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作品。 ◆“她的视频真是超级无聊又闹腾,开头第一句永远都是wocao,满是粗鄙。看得我全程皱眉,有点素质就不会拍出这样的视频,强行尬笑,很傻很天真。” ◆“这类段子账号是做不长久的,而且更新换代很快,现在火,说不定哪天突然就过气了。因为不可能永远都能做出高水准的段子出来,总有一天会没有素材缺乏关注的。” 后来小编自己有幸“观摩”了一下这位女大学生的作品,竟然和网友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表示欣赏不了。
可见即使是流量为王的时代,宣传所谓的“励志典型”也要酌情筛选,不然众人都以为这样的水平、这样的价值观输出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谁还愿意勤勤恳恳学习、踏踏实实工作。 社会价值观的宣扬要注意引导倾向,尤其是大学生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因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有望成为“中流砥柱”。 但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俨然有了向“金钱看齐”的趋势,知识财富愈发渺小,试问长此以往谁还能踏实搞科研? 全社会充斥着这样的价值观,人们只会越发肤浅,“社会不公”的控诉便会浮出水面,到时悔之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