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生活 汽车 房产 图片 公益 视频 常识

武汉

旗下栏目: 武汉 湖北 天下 历史 民生 体育 文化 热评

武汉在校大学生怎样居家隔离 怎样落实社区健康监测

来源:网络 媒体:武汉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2-11 15:14:03
摘要: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专家就大家关心的若干防疫问题详细解读。1、在校大学生怎样居家隔离,怎样落实社区健康监测?答: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由辖区指挥部转为集中隔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区健康监测可以在校内宿舍或者临时住所内进行,尽量不要外出,外出要向社区报备,并做好个人防护,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参加聚餐或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2.湖北省内大学生返校有哪些防
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专家就大家关心的若干防疫问题详细解读。

1、在校大学生怎样居家隔离,怎样落实社区健康监测?

答: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由辖区指挥部转为集中隔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区健康监测可以在校内宿舍或者临时住所内进行,尽量不要外出,外出要向社区报备,并做好个人防护,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参加聚餐或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2.湖北省内大学生返校有哪些防疫规定,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省内凭健康码绿码、不带星号的绿色行程卡通行。返校前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返校途中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全程佩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
武汉在校大学生怎样居家隔离 怎样落实社区健康监测(图1)

3.湖北省外低风险区域大学生返校,需要做哪些准备?到校后是否可以直接去上课?

答:来自省外低风险地区的同学(含在境内的港澳台同学),且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均无14天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凭健康码绿码、绿色行程卡、返汉前48小时内省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抵达武汉后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报到;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的,应暂缓返校,待排除新冠感染并治疗无症状后,凭健康码绿码、绿色行程卡、返汉前48小时内省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抵达武汉后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报到。

省外低风险地区的同学(含在境内的港澳台同学)到校后,落实14天社区健康监测(校内健康监测),每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4.湖北省外中高风险区域大学生返校,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省外中高风险地区的同学应暂缓返校,遵从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规定,配合有关工作并及时向所在学校报告;待该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后,凭健康码绿码、绿色行程卡、返汉前48小时内省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抵达武汉后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报到,落实14天社区健康监测(校内健康监测),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5.居家隔离和社区健康监测有什么区别?

答:居家隔离要严格落实“一户一人”,单独居住,足不出户,纳入社区管控。

社区健康监测需落实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社区加强指导和监督,可以和家人(同学)同住,但要尽量减少外出和去人群较多的地方,外出要向社区报备,并做好个人防护,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大江大湖大武汉欢迎你♡湖北省武汉市综合生活信息门户网站•更多资讯☛武汉网www.wuhannews.cn
免责声明:
1、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最终指导方案;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均由网友收集提交。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作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本站为信息网络储存空间,武汉网网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音视频等信息)是由用户发布整理上传,对此类分享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因作品内容、版权有异议或其它问题,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生活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公益 | 视频 | 常识

关于武汉网 | 合作洽谈 | 刊例服务 | 服务协议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现在 本地生活门户 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站为非盈利公益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为网友发布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删除。
监督热线电话 合作/建议在线QQ:273275115鄂ICP备2022004376号 法律顾问:张斌律师 湖北武汉生活信息门户 武汉网 生活网 wuhannews.cn

武汉| 湖北| 资讯| 关注| 财经| 手机| 网络| 女人| 娱乐| 情感| 美体| 汽车| 房产| 家装| 美食| 旅游| 指南| 教育| 办事| 健康| 购物| 交通| 职场| 商讯| 常识|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