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末,哪家有“三转一响”,就是小康之家。用得起大哥大(手机)的就是“土豪”,当时在武汉街头打出租车是吉普车……在武汉市档案馆馆藏的11万余张照片档案中,万余张珍贵影像资料成为武汉改革开放40年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见证。近日,记者走进武汉市档案馆,读到了这些珍贵影像档案背后的故事。
图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武汉街头的出租车是吉普车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周治涛通讯员蒋敏华刘英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三转一响”曾是小康标配 记者在武汉市档案馆看到了一张照片——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汉硚口一户家庭拥有“三转一响”,一位家庭主妇正踩着缝纫机做衣服。 武汉布衣参事、老武汉人胡全志介绍说,当时的“三转一响”,“三转”是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就是收音机。“四大件”中的自行车比较特殊,那时男孩子要是有辆自行车,就像现在有辆豪车。一辆自行车差不多120元,凭票都很难买到。当时一块手表可能就是一个姑娘的嫁妆,那时的“四大件”无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40多年前武汉的士是吉普 如今街头随处可见的出租车,在1975年还是稀罕物。武汉市档案馆馆藏的照片中,一张1975年武汉最早的出租车竟是当时高大上的吉普车。 华昌公司总经理王立新收藏了一本1981年“出租车广告单”,当时的顾客主要是为了开会办公、参观游览、婚丧嫁娶、就诊出院、赶车赶船等。新洲东方红出租车公司的王庆回忆,最早一批的士有吉普车、菲亚特轿车,后来车型多了,几十元车费还是比较贵的。上世纪90年代后,的士更多了,价格亲民了,成为市民日常的交通出行方式。 吴天祥1999年在“显真楼”留影 老武汉人都知道,武汉第一家国人开的照相馆是显真楼照相馆,湖广总督张之洞、戏曲大家梅兰芳都在这里照过相。武汉市档案馆馆藏的照片中,就有一张1999年显真楼老照片。当时显真楼照相馆经营不景气,吴天祥专程来到这里拍摄照片以示支持。 昨日,吴天祥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他在一次表彰大会后拍的。那时候,不是特别的重大时刻,一般都不会去照相馆拍照。通过老照片,记者看到,相比今天的影楼,当时的照相馆内部陈设布景非常简陋。 20多年前用“大哥大”就是“土豪” 在武汉市档案局(馆)征集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拍摄于1996年夏天——在汉口中山大道,一位穿着短袖、带着手表的男青年,正手拿“大哥大”打电话。胡全志说,那年头能用得上“大哥大”的都是“土豪”。 档案记载,1984年武汉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机只有0.75部,全市公用电话仅381部。当年,武汉市电信局规划20世纪末市话总容量为35万部,普及率为8.5%。但这样缓慢的发展速度与武汉中心城市的地位不适应,急需加快发展。随后武汉市建议,要开辟国际长途电路,加快市话发展。 如今,手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甚至一个人有多部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