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让武汉人又一次体会到了“火炉”的威力。骄阳似火的街头,市民们较往年更多了一分对风的盼望。 2009年出台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利用武汉市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这六条风道分别是: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武湖风道、府河风道、后官湖风道、青菱湖风道。 今年8月起新实施的《湖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则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合理设置、调整通风廊道,保障空间环境空气流通、自净能力,避免或减轻热岛效应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 武汉的城市风道,现在还“通风”吗?楚天都市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成果 强热岛区域逐渐减小 风道和绿地功不可没 声音 风道设计不需高大上 顺应自然规律就够了
图为:王家墩CBD楼距较宽,且有公园,便于后官湖、府河方向的风进入
图为:汤逊湖是武汉东南的主要风道,但密集的高楼对来风形成了阻挡
图为:东湖绿道凉风习习,夏日里仍有不少游人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实习生马子文 王彬玉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探访 1 东湖绿道 烈日下也能感受丝丝凉风 7月31日,武汉迎来连续第18个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日,创造了新的连续高温天数纪录。而在东湖绿道,绿荫掩映下的湖边则显得凉快了不少,同时路灯上“嗡嗡”转动的风力发电风扇,也在告诉人们,风来了。 去年底,东湖绿道二期建成,百公里绿道环抱大东湖,形成一片城中“绿心”。这里也是武汉规划的六条风道之一的东湖风道的核心区域。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透露,今年4月以来,东湖绿道沿线及周边景区绿化面积增加3万平方米,时令花卉多了6万余盆,植树500余棵。夏日里树荫掩映,倍添凉意。 环境改善了,游客也多起来了,即使是在下午两三点,也能碰到“刷步数”的跑步爱好者。家住附近东湖名邸小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晚上东湖绿道的人更多,“跑步的,骑车的,玩无人机的,还有到处闲逛拍照的,可热闹了。”为了方便夜跑族,东湖绿道还在磨山北门附近铺设了一段荧光步道,步道上用荧光材料精心布置了流星、波纹、圈纹等图案,漫步在这条道上,就像走在萤火虫的海洋里。 类似场景还出现在位于后官湖风道的后官湖绿道,每到晚上,这里都会吸引来自蔡甸甚至是中心城区的市民前来消暑纳凉。长达110公里的环湖绿道,如同一条腰带围在湖边。从2015年以来,这里的后官湖半程马拉松赛已举行了3次,去年的参赛者达到了8000人。 2 王家墩CBD “苗条”建筑让周边街道透风 武汉市规划的六条风道,大多位于从远郊进入中心城区的位置。那么中心城区有能畅快吹风的地方吗?7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王家墩的武汉CBD,从地铁站出来,就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从淮海路到嫩江路、商务东路、云霞路,一直走到武汉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大楼,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风在吹过。 家住附近泛海国际兰海园的市民刘先生说,感觉在CBD周边,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凉快一些,“经常有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附近公园绿地比较多,从小区出来过马路就是王家墩公园,“树荫多,没那么晒人。” 市民直观的感受,其实是源于CBD在规划之初就考虑了城市风道的“小心机”。记者注意到,CBD区域的建筑设计,与中心城区的一些区块有着微妙的不同,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显得较为“苗条”。比如泛海SOHO城,它的一楼并不像许多建筑一样是连片的商铺,而是有较多的架空部分,形成了几个巨大的廊道。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主任规划师望开磊介绍,减少建筑物面宽、扩大楼间距、底层增加架空层等方式,都是有利于通风的设计。CBD区域共规划有4个主题公园、4个小游园,它们成为CBD的“绿色基因”,是这个区域“呼风驱污”能力的基础,更是未来CBD环保生态不断升级的基础。其中,王家墩公园保留了原王家墩机场周边的大片原生态水杉林,正在建设中的梦泽湖公园是武汉市内开挖的最大人工湖,风从温度较低的水面吹过,通过廊道可以起到局部降温的作用。 3 汤逊湖畔 密集高楼挡住武汉东南风口 风是大家都盼望的,但当城市的高楼越来越高、越来越密的时候,它还能顺利地到来吗?在汤逊湖风道的江夏栗庙岛上,密集地竖立着数十栋30层左右的高楼;而在湖对岸的江夏大道庙山段,多个小区的高层建筑已经包围了湖岸,高度也都超过了30层。从无人机航拍的镜头视角看过去,林立的高层建筑就像一道道墙,挺立在湖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庄,是国内较早提出“城市风道”的学者。早在2005年,武汉市打算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他就接到参与修编的邀请。余庄说,因为武汉夏季盛行东南风,从梁子湖、汤逊湖到东湖的这一条廊道,是武汉最重要的城市风道。如果开发力度过大、沿湖建筑过密,就有可能挡住风道,影响远郊的风进入中心城区。 余庄说,城市风道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地产开发一般都是分地块规划,单独地看每个地块的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当把这些地块连接起来,就可能对整个城市风道的通畅带来很大影响。相对于湿地、绿地、河湖等自然资源来说,风看不见而且难以量化,这也给学术界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总的来说,汤逊湖和梁子湖周边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区域,不能让高层建筑完全“围死”湖岸。 观点 气候专家 武汉强热岛面积减小风道和绿地功不可没 建设通风廊道送风,成为打破城市“铁桶”、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记者从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了解到,武汉中心城区的强热岛效应已得到了控制,强热岛区域在缓慢减小,城市风道和绿地建设带来的效果不可忽视。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首席气候变化专家梁益同说,武汉市的“热岛”几乎都集中在城区。随着年代的推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武汉市的热岛面积也不断增长,但强热岛面积从2005年后开始缓慢减少。 1987年,强级热岛主要分布在江汉、江岸、武昌、汉阳四区的沿江地带,中南路到武昌火车站一带,以及青山区武钢厂房一带;1994年,沿江地带的热岛效应进一步变强,并且向岸边纵深发展,同时硚口的古田路一带也出现强热岛;2005年,强热岛已基本覆盖江汉、江岸、武昌、硚口和青山,并且青山和武昌的热岛基本连为一体,洪山区的光谷广场周边、东西湖区的吴家山一带也开始出现强热岛。 自此之后,武汉的强热岛面积开始缩小。除武汉火车站周边及东西湖区政府一带略有增长之外,中心城区强热岛有缓解趋势,江汉区大部、江岸区远江一侧、青山区武钢厂区靠长江一侧、武昌区沙湖南侧及武昌火车站一带等地,均退出强热岛等级。2015年,强热岛缓解更加明显,长江两岸除白沙洲大道一带外基本无强热岛,部分甚至退出热岛等级。 在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重点的改变。梁益同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武汉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湖泊被填造成水域面积减少;一些林地、草地被改成工商业用地,致使城区植被覆盖率逐步降低。由于水体、绿地等易降温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而道路、工商业用地等易增温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这必然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而2006年以后,武汉市园林绿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区绿化率从2005年的7.6%提高到2015年的14.7%,这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和强热岛的形成。 规划专家 建设城市风道的关键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面对酷热,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尝试“招风”。德国斯图加特、日本东京、法国巴黎是全球最早进行风道研究的城市,特别是巴黎,设立了全市街道的风环境及空气质量模型及监测系统。 在我国,香港在2003年就开始制定城市风环境评估标准;2006年,深圳制定了《深圳城市自然通风评估技术导则与管理办法》;上海市也在规划建设浦东新区时,特意留出了“风走廊”世纪大道,这条道路规划时的宽度是惊人的250米,最后的建成宽度也有100米。这些城市的探索,也给武汉提供了参考的范例。 而在余庄教授看来,武汉建设城市风道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起步在全国也算较早。长江、汉水穿城而过,还有多个大湖,它们是最理想的天然通风廊道;同时人工湿地、绿地、公园、绿化广场等,也有利于风的流动。而用道路作为通风廊道,在余庄看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方面,过宽的道路不利于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大面积的硬化路面也会加剧热岛效应的形成。“城市风道的建设,其实并不需要太高大上的设计,要做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余庄说。 行动 风道将写进未来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主任规划师望开磊介绍,武汉市对城市风道的研究已有12年。 2006年,武汉就规划了六大生态廊道。2012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又与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了城市风道的专项规划研究,提出了建设长江风道、大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沙湖风道、后官湖风道等5条一级风道,以及珞喻路、中北路等24条二级风道,城市风道的骨架初步形成。 2015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引进了法国一家研究机构的风环境模拟软件,对高层建筑、广场、建筑群等进行微观层面的城市仿真,评估通风效果和微环境。 在研究的同时,武汉市对城市风道的建设也一直在推进。 2013年5月,武汉市公布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确定了1814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锁定城市增长边界,迈出了风道建设的重要一步。 201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承诺:推进府河、武湖、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六条生态绿楔建设,严格锁定三环线生态带。 望开磊说,与绿化带或河湖规划相比,风道难以划定准确的区域线,但是通过已有的市政规划,仍然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风道的畅通。目前,武汉市的远景城市规划正在制定,他们已经提交了风环境专项规划,未来15到20年的武汉城市规划中,也将写进关于城市风道的内容。 事实上,关于风道的有些理念已在实施中。望开磊介绍,正在建设的二七滨江商务区,规划时就考虑了通风的因素,如主干道尽量垂直于天然风道长江,以及通过中央公园留出风道等。而风环境模拟软件,将来也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地块规划项目中去,让建筑的布局更合理、更通风。 “城市的发展不能摊大饼,需要留出透气的地方,用回归自然的方式改善人居环境,这正是城市风道的意义所在。”望开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