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天下闻名,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有1795年历史,期间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它不仅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也见证了荆楚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 1978年,黄鹤楼重建工作启动,1985年,黄鹤楼建成并对外开放。原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向欣然,是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重建的黄鹤楼很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原标题:1978年,湖北重建黄鹤楼 一座楼,让武汉人记得住乡愁
图为:向欣然与他设计的黄鹤楼。(视界网宁叶子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一苇通讯员蔡菁 老省长拍板:就用这个方案 8月28日,记者在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见到78岁的向欣然。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仍经常参加与黄鹤楼有关的活动。 现在蛇山上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具有清代黄鹤楼的基因,但又有显著区别。 “其实早在1975年,武汉市就着手重建黄鹤楼。到1977年已经做好了设计方案,也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向欣然回忆。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黄鹤楼,目的是为庆祝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新建的黄鹤楼再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不妥。 “清代黄鹤楼留有照片,其图案曾广泛用于海报、商标,在老一辈武汉人印象中,黄鹤楼就该是那个样子。”向欣然说,要重现百姓记忆中的黄鹤楼,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是最合适的。但在那个年代,思想相对僵化,人人都害怕被贴上“不讲政治”的标签,重建计划一度暂停。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从深处打破观念上的藩篱,冲破思想的枷锁。也是在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开始征集黄鹤楼重建方案。 “当时征集了20多个方案,设计五花八门,像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像黄鹤楼。”向欣然说。但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决策也不断走上正轨。1980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韩宁夫在最后一次方案评审会上问他:“重建的黄鹤楼会跟你的设计图一样好看吗?”向欣然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老省长最终拍板:就用这个方案重建黄鹤楼。 黄鹤楼上建餐厅?坚决不行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动工。在黄鹤楼重建施工的过程中,让向欣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受尽屈辱。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 向欣然在黄鹤楼重建时,明显感受到大家对科学、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当时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很关心黄鹤楼重建,但他们没有对重建工作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而是充分听取并采纳专家的合理建议,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实际上,黄鹤楼的功能是什么,在当时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黄鹤楼建成后应当作为一座博物馆,陈列展示湖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还有人提出,要在黄鹤楼的五楼修建高档餐厅,对外国游客开放以赚取外汇。向欣然认为它应该用来展现黄鹤楼历史文化、体现它千余年的历史深度。 顶着重重压力,坚持自己的看法。向欣然说:“黄鹤楼必须展示历史上的黄鹤楼文化,要成为黄鹤楼诗词、传说、楹联、书画、碑刻的载体。”好在这一主张得到领导支持,使得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建筑施工设计、室内设计、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园林景观设计……150张设计图纸基本手绘,由于过度劳累,向欣然体重急剧下降。 1985年6月11日,黄鹤楼建成对外开放。当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但黄鹤楼建成的消息还是迅速传遍世界,并引起巨大反响。 “那时有不少武汉籍海外华人来信表达内心的激动。黄鹤楼重建,不仅恢复了武汉的城市地标,同时也让武汉人的乡愁有了寄托,凝聚起了海内外武汉人的感情。”几十年来,世人对重建的黄鹤楼给予了高度评价,让向欣然十分欣慰。 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 重建黄鹤楼主楼,需要600万元人民币。而那时中国经济还很困难,出于成本考虑,有人反对重建。即便重建开始,也有专家不看好黄鹤楼的前景,认为30年也收不回这笔投资。向欣然认为,他们低估了黄鹤楼的经济价值,也低估了湖北的发展速度。 在重建黄鹤楼的一次协调会上,有领导问向欣然: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向欣然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1985年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年。这一年4月,湖北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调。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后,湖北进入发展快车道。2017年,湖北GDP位居全国第七位。 “黄鹤楼建成开放后,黄鹤楼公园建设仍在继续。”向欣然告诉记者,黄鹤楼建成后,他还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搁笔亭、涌月台、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建筑,到2000年,向欣然退休前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这时,黄鹤楼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仅早就收回了当时的投资,还为公园后续建设持续提供了资金支持。 到2005年,黄鹤楼累计门票总收入达4亿元。高铁开通后,黄鹤楼更成为湖北旅游的风向标。2010年,黄鹤楼公园接待游客超过172万人次,年收入首次破亿,成为大武汉最具地标性的旅游名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17年,黄鹤楼游客量达340万人次,高峰时一天接待游客将近5万人次。2018年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来到黄鹤楼,并在西平台观看了京剧表演《美猴王贺新春》。 作为“天下江山第一名楼”和“江南名楼”,黄鹤楼已成为武汉一张亮眼的名片,自重建以来共接待游客近亿人次。历史和现实相互映照,黄鹤楼早已走进武汉人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能参加黄鹤楼的重建,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