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武汉市的累计治愈患者数首次超过了现有确诊数,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但是根据武汉市最新要求,患者出院后,首先要到指定的康复驿站继续隔离观察14天方可回家。如何大规模转运患者,成了新问题。 由于康复患者中仍然存在“假阴性”的可能,转运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但依旧有大量志愿者自愿报名加入了出院患者转运专班。 “想让它恢复原本该有的活力, 自己也想尽一份力” 4日上午11点,江岸区志愿者集合点,25号分队的汪博和余亮已经到位,开始做前期的准备。他们一人负责转运、一人负责康复驿站的对接,工作时要随时联络。 今年24岁的余亮是一位室内装修设计师,疫情开始后,他一直想出来做点什么,可家人总是害怕,余亮说服家人花了不少时间。 余亮:“我土生土长在这边,我想让它恢复原本该有的活力,自己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一开始我准备出来,但是家里一直不让,就做他们的心理准备工作,慢慢地才开始接受了,一开始是在方舱帮忙,或者是一些集中的物资点帮忙,或者是送一些东西。再后来我就直接分配到我们转运小组,就是一个大家庭。” 一一清点出院患者 确保转运任务顺利完成 吃完午饭,余亮先出发去康复驿站做前期检查,汪博留下来等着派任务,下午一点半,任务来了,去江夏方舱接人。这次的大巴车队,由武汉市消防支队江岸大队提供,汪博负责和方舱对接,一一清点出院患者后,确保他们能顺利上车。 医护人员:“是江岸的吗?” 汪博:“是的,是的,有42个。” 记者:“你们要挨个核对吧。” 汪博:“对啊,这个不能马虎。” 工作人员:“不慌不慌啊、人上去,把行李放在这里我们来,人上去。” 汪博说,今天一次性接40多人已经很顺利了,多亏消防官兵带了两辆车,否则平日一辆公交装不满40多人和这么多行李。 汪博:“联络员在后面,我刚刚汇报了3人的情况,现在马上打电话催。这已经很顺利了!之前的话,排着队出来,有的病区间隔很大,每个病区之间要等十分钟。如果现在没有接齐,要确定原因、和指挥部汇报。这40多人这么一会儿就差不多了,很快的。” 方舱工作人员:“来了一个来了一个! 本来该有42人出舱,汪博等了半天,还差三位。 联络员:“现在是42人,1人被社区接走了,2人不愿意出院,那就是39人。我们现在可以出发了吧。” 汪博:“可以了可以了!” 到达康复驿站 进行二次清点和交接 车队出发,开往长江新城,这里原本被规划为方舱医院,随着疫情好转,又改造成了康复驿站。 当车队抵达时,余亮早在这里等候,进行二次清点和交接。 余亮和汪博做最后的交接手续 余亮:“我要把所有患者都和这边的负责人对接一遍,提前过来这边看看被子、行李、洗漱用品,房间的卫生,都要做一遍。要提前再排查一遍。” 康复患者下车后,还要再次排队登记个人信息。 工作人员:“大家自己找一下自己行李哈!” 康复患者:“帮我拿一下我一个人拿不了……” 记者:“怎么又要登记一下呢?” 余亮:“我们这边都有个人信息保护,联络号码也只是医生的号码,来了肯定要写自己的联络方式。” 登记完毕,余亮留下来做康复者们“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要再等晚些时候第二批康复人员的到来。 作为武汉人不能在家干坐着 坚持做志愿者,直到疫情结束 出舱人员顺利入住,汪博的任务也完成了,他要返回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待新一批的转运任务,忙的时候要干到深夜。每天出来都很累,但他说,当全国的爱心都汇聚在武汉的时候,作为武汉人,不能在家干坐着,只要还能动,就要坚持做志愿者,直到疫情结束。 记者:“一天的工作都结束啦?” 汪博:“我还是回去听安排,平时还会有第二波,车子都是轮轴转的。武汉处在全国疫情的中心,如果全国有那么多的医护人员和物资都往武汉这边汇集,武汉这边的本地的居民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说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