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封闭管理以来,市民们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做到少出门、不出门。 但是,家里慢性病人多,动辄需要十几种药,等不得;八旬老人不会用手机支付,想取钱又出不了门;经检查未被感染,仍然担心得睡不着,心情低沉…… 5日、6日,记者走进武汉市多个社区探访,倾听市民们的心里话、烦心事,也见证了社区干部、下沉党员靠前服务,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 慢性病药品需求大、缺不得 参加过“98抗洪”的志愿者“接了条”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孟鲁司特……5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江汉区万松街机场社区,居民宋师傅一口气报出了多种拗口的药品名称,“名字不好念,但是没有这些药就不得了了,都是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的必备药”。 社区书记沈林莉也说,居民们的购药需求确实很大,“家里慢性病人多的,动辄就需要十几种药品”。她介绍,最多时,社区有上百户居民有购药需求,总量达到数百种。 她说,重症药品由社区干部到位于黄石路的定点药店排队购买,排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日常药品的采购则由张虎等志愿者们承担下来。 宋师傅的困难,“接条”的正是张虎。47岁的党员张虎得知宋师傅的购药需求,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开车前往药店按需购买。 张虎老家在山东,成长在新疆,定居在武汉。曾在部队服役20多年的他是名老党员,1998年抗洪救灾还睡过大堤。 2月初,张虎开始服务社区,最初是帮忙消杀,21日大排查结束后开始帮居民代购药品。“头几天特别忙,不算代取的药品,差不多买了90多份药。”张虎说,当时居民的药品需求积压了很多,“最忙的一天为了买40多份药,在药店等了8个小时。”由于他办事负责、效率高,社区便委托他接管其他两个小区的购药服务。 “我们把流程规划得很清晰,居民先在对口药房的微信群里发布需求;若药房没有我再挨个去其他药店找。”张虎说,他在群里发布了公告,请居民们有事先找他,“就是想为社区减轻负担,尽量缓解居民们的买药难。” 在他的感召下,十余位居民主动加入组建“服务队”。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帮居民代购了300多份药品。 不会手机支付的86岁老人犯了难 社区志愿者来回跑3趟解决了4个问题 6日上午,武昌区南湖街沁康园小区86岁的孙奶奶遇到了个“大难题”——自己有两张银行卡:一张民生银行的卡,一张建设银行的卡。前者没有开通网上支付功能,卡里有余额,后者子女帮她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卡里却没钱了。 “家里请了个保姆,该发工资给她了。”老人知道,因为小区封闭管理,自己也没法出门取钱。老人发愁的事还有不少——年纪大了,智能手机用得不溜,去物业圈存天然气,买药、购物也都是麻烦事。 在小区门岗值守的志愿者胡凯得知了孙奶奶的困难。 胡凯立刻赶到4楼的孙奶奶家。孙奶奶很信任胡凯,将自己的两张银行卡都交给了胡凯。胡凯辗转找到民生银行取款机取了现金,找到建行ATM机,发现没有存款功能,就从自己的支付宝上把钱转给孙奶奶,现金自己留下了。随后,他又帮孙奶奶去物业圈存煤气、买药和对接购物清单,来来回回跑了3趟,花了一个多小时。 39岁的胡凯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老师,2月15日下沉到武昌区南湖街沁康园小区协助防疫工作。 他介绍,该小区760多户居民中共有29户高龄独居老人,孙奶奶和老伴就是其中一户。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已经主动与这些老人对接,提供各类帮扶。 “胸口不舒服,是不是染上病了?” 社区书记“热线电话”安抚“心慌”居民 “总觉得胸口不舒服,是不是染上病了,要去医院治啊?”武汉开发区枫桦苇岸社区的居民韩先生告诉记者,最近,自己心里有点发慌。 韩先生去医院做过检查,显示并未感染新冠肺炎,却多次找到社区工作人员要求去医院治疗、隔离。 “90后”社区书记刘宜知道,这位居民是心理压力太大了。刘宜主动打电话问候、沟通安抚。看到刘宜对自己这么上心,韩先生逐渐从对疫情的恐惧中走了出来。 实际上,每天晚上刘宜的手机都会成为“热线电话”,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经常通话到凌晨两三点。“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倾诉,知道有人关心他们,心里会好受很多。”刘宜说。 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刘宜从1月24日就一直常驻社区,24小时待命。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地毯式无差别排查,逐户深入了解家庭情况、身体情况、需求情况。大排查期间,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她经常夜间查灯光、查电表、查水表,再对照房号扫网式查遗补缺,成功排查出一户疑似感染家庭。 小区封闭管理以来,为了打通居民保供“最后100米”,在她的号召下,物业公司、下沉党员、小区志愿者成立“保供联盟志愿服务队”,并为社区35个楼栋分别设立了楼栋长,由楼栋长负责定期在网格群内统计团购数量,联系供菜单位将分装菜品运至小区,再由志愿服务队运回各自单元楼,按顺序通知居民下楼取菜,采用扫码支付方式,全程人员无接触、无聚集。而对于辖区内空巢、独居和困难家庭,刘宜都会记下,并由她送菜上门提供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