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峡口风景区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已经证明,早在八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20世纪,由于战乱和缺乏保护,峡口地区的许多历史遗存和景观被破坏。
解放后,宜昌地、市党和政府都开始重视保护和开发峡口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地方政府投资先后修建了三游洞、白马洞、龙泉洞、桃花村、嫘祖庙等景点,开辟了下牢溪、仙人溪等自然游览线路。
峡口风景区位于亚热带东部,北回归线北部,气候分类属于华中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资源丰富,水分条件良好,因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形成了春早、夏温、秋迟、冬暖、秋温高于春温、春雨多于秋雨、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最低月均气温为-0.1℃~5℃,最高为21.5℃~28.4℃,年均气温高于16.8℃,年均降水1213.6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7%,主导风向东南风,全年静风为主,多年月均风速为0.8至1.2米/秒,静风频率为31.14%。
景区地质构造属黄陵背斜的东端,全区的山势、水文、山脉、岩层的走向及水流等均以黄陵背斜为中心呈椭圆形转变。西北地区燕山造山运动隆生成陆,上升幅度较大,东南地区为江汉平原沉降带宜昌单斜坳陷的西缘,故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出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的特点,且岩层倾角东翼较缓,约为7o-14o,西翼较陡,约为12o-15o。
由于地势起伏大,所以形成了本区高差悬殊的地貌单元,即西陵峡河谷区、500米~800米的低山区、800~1200米的低中山区和1200~2000米的中山区四类地貌单元(800米以上的地貌单元多在景区周邻分布)。
岩层分布西北为古老地层,岩石种类复杂;东西地层较新,岩层种类比较简单。沿长江分布的有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砾岩、紫红砂岩。其中,碳酸岩分布最为广泛。
嫘祖庙 嫘祖庙的前身西陵山庙始建于明代,庙前有108级青石条台阶,70级处有一山门。过山门后再上38级台阶后即进庙门,门额上书有“西陵山”三个朱漆大字。山庙第一大殿为灵霄宝殿,供奉轩辕黄帝和嫘祖娘娘神像。山庙每年都要举行三个盛会:农历正月初九纪念轩辕黄帝诞辰、三月十五纪念嫘祖娘娘诞辰和“眼光会”。 桃花村
桃花村原名桃树坪,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北岸的宜昌市南津关。占地面积80余亩,南临长江,西与白马洞比邻,东面有长江索道,远眺可见葛洲坝、三游洞。因当地由古至今以桃花闻名于世,故有桃花村的美名。
白马洞 白马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它面临奔腾的长江,左邻闻名遐迩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右倚秀丽的下牢溪,与名扬天下的峡口名胜三游洞隔溪相望。相传,白马洞是因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白龙马曾在此山洞寓居而得名。白马洞风景区由13块巨大的汉白玉筑成,重98吨,高6.68米,长8.8米白马石雕矗立牌楼正中,有如骏马引颈嘶鸣,又似龙驹回首而卧。 下牢溪
下牢溪发源于宜昌县的牛坪垭,自北向南流经柏木坪、白马岭、覃家庙、姜家庙,至南津关注入长江,全长26.7公里。相传远古时期,治水英雄大禹之父鲧,为了惩治一条孽龙,将其锁在下牢溪底,溪名因此而得。
由于地势起伏大,所以形成了本区高差悬殊的地貌单元,即西陵峡河谷区、500米~800米的低山区、800~1200米的低中山区和1200~2000米的中山区四类地貌单元(800米以上的地貌单元多在景区周邻分布)。 岩层分布西北为古老地层,岩石种类复杂;东西地层较新,岩层种类比较简单。沿长江分布的有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砾岩、紫红砂岩。其中,碳酸岩分布最为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