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 " 武昌鱼之谜 " 始末
叙述人艾三明
武昌鱼,因武昌而得名,一首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的诗句,让武昌鱼名望大增,众所周知。
上世纪 90 年代末,华中师范大学出书社出书了《武昌鱼》一书。该书提出了两个观念:其一,无法考证三国典故中的武昌鱼指的是哪一种鱼;其二,易伯鲁教授于 1965 年第一次把团头鲂(鳊鱼中的一种)命名为武昌鱼。
这个考证,严格说,并没有解开武昌鱼的疑团,反而把对武昌鱼是团头鲂的知道引入了误区。
武昌鱼究竟是什么鱼?产地在哪里?这个疑团随同我编写《鄂州市志》的八年间。2000 年,我编写《鄂州名胜奇迹鉴赏》时,读到南宋武昌县令薛季宣的一首《鄂城篇》,其间 " 死生建业信徒语,石盆古渡犹多鱼 " 使我眼前一亮,它指出了武昌鱼的出产地点为石盆古渡。而找到石盆古渡,或许就会找出武昌鱼是什么鱼。
石盆古渡,《永乐大典》辑本《寿昌乘》记载:" 武昌石盆古渡有‘石臼’遗存。而石臼下有深潭无底,就在鄂州西山石门山下,退谷之东。" 与石臼毗邻的有武昌闻名奇迹吴王钓鱼台。钓鱼台临江,上下有大洄、小洄。因鳊鱼有洄水嬉游和群聚深水的特性,洄中和石臼深潭处盛产鳊鱼。此地均属樊口领域,素有 " 樊口鳊鱼甲天下 " 之美誉。梁子湖成长的鳊鱼,经九十余里的长港,游至樊口通江至大洄小洄中处聚集。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常在钓台处取鳊鱼大宴群臣,让东吴朝廷上下尽晓鳊鱼美味,以至后来朝廷迁都建业(今南京),又欲还都武昌时,民间便有 "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武昌鱼名由此而来。这一发现,完好勾勒出了梁子湖鳊鱼———经九十里长港———到樊口入江———吴王钓鱼台———武昌鱼的成名进程。
但是,事实的本相没有成为最终成果。从今天的鱼类分类的视点看,梁子湖鳊鱼存在着 " 三姐妹 ",即三角鲂、团头鲂、长春鳊。它们形状类似,长相相同。对此,1965 年,易伯鲁(中科院院士)与 30 多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人员进驻梁子岛,进行了为期 3 年的调查。因为三角鲂和长春鳊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散布,唯一团头鲂是梁子湖的独有品种,故 1967 年 7 月 13 日易伯鲁在《关于武昌鱼》的文章写道:" 如果要正名分,那么武昌鱼就应该归团头鲂一切。" 确立了团头鲂的武昌鱼地位。
至此,武昌鱼是鳊鱼,并且是团头鲂的这一结论,易伯鲁先生作出了精确考证,还原了武昌鱼本来面目。
2010 年,鄂州市发动建造三国吴都文明沿江风光带(二期)工程,经我市文明界人士万其文多年考证,发现失踪的吴王钓鱼台的遗址在其间,而此地按吴王祈雨台计划规划规划,且开工在即。
情急之下,我以市政协委员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关于在我市沿江三国吴都文明风光带(二期)中添加 " 三国吴王钓鱼台 " 的提案》,报政协提案委紧迫立案。
2000 年,我想对武昌鱼多年的整理、考虑和堆集编写成一本破译武昌鱼身世之谜的专著。2012 年《武昌鱼探源》书稿完成,共 5 章 30 万余字,图片百余幅。经重复酌量又改书名为《武昌鱼之谜》。2013 年底,历时十余年的考证、收集、蕴酿、编写,《武昌鱼之谜》正式出书。至此,武昌鱼之谜才划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