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电信、家电、互联网、高铁等方面,早已经获得世界龙头地位,中国以人口红利、租税优惠吸引外商设厂,加上并购手段来获取技术,用「市场换技术」壮大自己的科技产业,早已不是新闻,唯独半导体产业,像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按照中芯国际成立开始算中国芯片行业元年,历史已经有二十年的中国芯片,为什么越来越落后? ▲当中兴事件引发各方检讨中国半导体业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突然于4月底巡视即将于年底量产的内存厂武汉新芯,并宣示,「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为前景不明的中国半导体业打了定心针。中后者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发展芯片技术? 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针对海外学人举办的论坛,可见一斑。 台上投影片,秀出15样中国主要电子产品,核心芯片的「国产占有率」,多数挂零。最高的是有海思、展讯撑住场面的手机用通讯芯片,国产占有率只有22%。 「我想告诉大家,有再大困难,都要发展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道理在这里,做为要在全球崛起的大国,没有芯片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没有集成电路支撑,国家根本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在台上以江西乡音慷慨激昂演讲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她是中国内存技术权威,之前也协助武汉新芯的技术研发。 ▲中科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 近几年,中国震惊世界、四处收购、入股半导体企业的诸多大手笔作为,均始于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该《纲要》除了设置产业发展大基金,另一大重点是培养人才。直接在中科大、北大、清华等25所重点大学,成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效果立竿见影,至少在半导体的国际研究,中国学者的能见度已大增。 刘明表示,该领域最权威的两个期刊:EDL(Electron Device Letters)、TED(TransactionsOn Electron Devices),过去30年全中国累积发不到两百篇。但2017年,中国学者已经占到这两个期刊发文量的1/3。 芯片领域推进“市场换技术” 中国大陆一直通过「市场换技术」战略,急速推进芯片行业进步。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外商依照政府要求,与中国对手、国企成立合资公司,中国公司可以分享技术。 近几年,英特尔曾以15亿美元入股紫光旗下、由展讯和锐迪科合并的IC设计子公司,最近也与中国清华大学合组服务器芯片公司。 高通最近与大唐电信子公司合资,在中国研发销售手机芯片;也与华为、中芯合组技术公司,研发十四奈米半导体制程技术。 在部份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市场换技术」成效卓越。例如,根据《纽约时报》报导,中国宣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其实是利用与日本和欧洲企业合资的技术发展出来的。 但在中国政府最关注、贸易逆差最大(达1.2万亿人民币)的半导体产业,中国政府可说使尽浑身解数,却进展有限。 ▲中国扶持国内产业的政策:「以市场换技术」,用在半导体业却没有成效。图为台湾地区芯片代工厂力晶与合肥市政府的合资公司——合肥晶合。 中国芯片为何进步不大?中国芯片为何进步不大? 然而,俗称「大基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首度以类似私募基金的方式,而不是传统以税收、土地等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扶植企业。成立已经四年来,效果如何呢? 总体来看,中国芯片产业仍处于「草创」阶段,与世界顶尖技术仍有差距。 ▲中科大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其中,技术门坎最低的封装测试行业,技术差距最小。而且,3年前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的江苏长电科技,规模已经跻身世界第三。 而在IC设计领域,华为旗下的海思,去年营收达47亿美元,已排名世界第七大IC公司。 「这个公司很有竞争力,」国际芯片行业同仁,对华为海思评价极高,认为海思的手机芯片麒麟「很先进」,光是导入七奈米制程的时间点,已经相当接近世界最领先的高通。 至于芯片制造和代工厂,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芯片制造行业,为什么差距越来越大? 高盛半导体分析师表示,芯片制造和代工行业,是几个半导体领域当中,技术门坎最高的。「中国的中芯追赶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与联电,追得很辛苦,而且获利微薄。」 也难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中国中芯,成立至今已将近20年,但与台积电技术的差距却丝毫没有缩短。业界估计,至少落后5年以上。 原因一:高度竞争行业,无法靠中国市场扶植 为什么中国几家重点扶持的老牌「民族科技业」,例如华为、京东方都已成气候,中芯却好像还在原地踏步? 因为,它没办法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华为、中兴的「第一桶金」,都来自高度保护、且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中国国内市场;深入培养科技实力和财务实力以后,再出征海外市场,再获得成功过。 而半导体业产业链,高度全球化,而且产业特点是“大多数客户对价格较不敏感”,让中国公司无法通过低价和低质量的产品去打开市场,让中芯很难如法炮制华为的成功。 最近一年大爆发的比特币挖矿商机,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挖矿机芯片厂商清一色是中国公司,例如以“比特大陆”这家为首的,世界最大的比特币ASIC设计公司。但是,中国中芯对于中国的挖矿商机,却是「看得到,吃不到」。比特大陆的虚拟货币ASIC芯片订单,大部分流向了台积电。 这个「庞大内需」,订单几乎全部涌到对岸的台积电,今年第一季度,台积电的营业收入有9%来自挖矿,高达7.5亿美元——已经接近中芯该季营收总金额。 在今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有记者问中芯国际,未来营业收入中,有多少会来自比特币?中芯国际执行官只能讪讪地回答,「我们也很希望做到这一块。」 做不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中芯制程技术,完全跟不上挖矿需求。 挖矿芯片对于运算效能要求极高,采用的都是28奈米以下制程。但中芯的28奈米(高性能版)虽已号称量产,良品率却始终无法提升,自然得不到客户订单的青睐。 而现在,随着比特币价格暴跌。用28奈米制程挖矿已经逐渐没赚头,新一代挖矿芯片已经快速撤离,直攻16奈米以下制程。 中芯国际也坦白承认,28奈米因为研发时程拖太长,结果错失市场机会。 原因二:地方竞争剧烈,无法形成产业聚集。 中国要以国家力量发展半导体,另有一个结构上的限制──地方政府竞争。 过去的「东亚模式」,基本上,由中央机关直接面对企业。例如,台湾经建会与经济部、日本的经济产业省、韩国的企划财政部。 然而,中国因为幅员广大,产业政策基本上可说是「中央出政策,地方来执行」。加上地方政府习惯为GDP增长而竞争。结果就产生乱象,各省市争相投资政策支持、动辄百亿资金需求起步的半导体厂。 中芯在相隔千里的上海、北京各有两座12吋厂,深圳与天津各有座8吋厂。 结果不但难以形成半导体聚集,管理变得复杂,而且不同国营背景的股东,各有各的意见、人马,演变成中芯国际内部派系斗争频繁的最坏结果。企业经营绩效自然不好。 原因三:没有领军人物 半导体制造特别难,必须有人愿意长时间烧钱支持,又不会不时干涉,其中,最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具备创业精神的杰出领导人,例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华为创办人任正非。 产业领袖他要有办法在牵扯到很多未知情况的时候,做出产业决策,而这,这往往是最难的。 中国芯片行业的任正非和张瑞敏,在哪里呢? 编辑:Lee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