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预计达到1.9万亿元左右,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过800个,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2022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武汉取得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1月5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根据2022年预计1.9万亿元左右计算,2023年武汉GDP将突破2万亿元。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武汉如何在湖北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与会的代表委员。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武汉市政府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大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据介绍,2022年,武汉市有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198个中试平台建成开放,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00亿元。
从科创到产业,成果转化是关键。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建议,武汉市亟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公益属性强于商业属性、投资回报周期长,完全依靠市场化配置,很难实现开放共享和为中小企业所用,建议加大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向社会开放中试平台服务,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科教是武汉的核心优势,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有望成为武汉发展迈向更高台阶的“催化剂”。
武汉市政协委员、长江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萌认为,要深刻挖掘武汉“大学之城”的气质,用高校来链接校友,吸引国内甚至全球的一流高校人才到武汉来,将武汉打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都。他建议,围绕武汉的产业体系,设立“武汉新时代校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定向与全球高校及校友联络;大力引进高校研究院平台,设立校友科技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搭建以杰出校友为纽带的投资、孵化平台。
让消费成为重要的生活体验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的2023年十大重点工作中,“着力扩大内需,持续增强稳增长内生动力”摆在首位。去年武汉市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左右,远低于预期目标,亟需释放消费潜能,刺激经济活力。
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武汉等近20个城市正在竞争第二批试点城市。
武汉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金永红表示,武汉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和建设方面基础较好,具有先发优势,理应在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她建议,构建“精品商场+特色商街+老牌街区”三级现代商圈体系,形成由点到面的消费带,完善核心商圈功能,培育国际化特色商圈。同时,通过打造“国际美食名城”,发展“赛事经济”,塑造“留学武汉”品牌,布局国际化消费载体和场景,带动国际消费。
武汉市人大代表、汉口北集团总裁曹天斌建议,要推动商业消费场景创新,结合“微度假”“夜经济”消费热潮,加大优质商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匹配嫁接,打造世界级的购物公园,融合购物、娱乐、美食、体育等元素,让消费成为重要的生活体验。在不久前开幕的汉交会上,汉口北鲜花小镇、味道小镇、名车小镇等专业商贸小镇开业,搭建起消费提质升级新平台。
今年,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消费端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建设枢纽、扩大开放,畅通的交通网络是关键。报告提出,要推动骨干通道建设,争取开工沿江高铁武合段、武汉枢纽直通线和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等工程,加快建设双柳长江大桥、汉南过江通道、武天高速等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重大项目,完成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
武汉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尤其关注武汉枢纽直通线的建设。他认为,虽然武汉铁路枢纽是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但目前还存在着部分干线铁路通行顺畅性不够、过江通道能力不足、主要客站布局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加快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工程,解决武汉铁路枢纽瓶颈,“该工程连接武西高铁与武九高铁,从而贯通福银高铁通道,还衔接沿江高铁和京广高铁,可以从根本上疏通枢纽内西北向与东南向车流,优化东西向运输路径,完善客运站格局,对武汉枢纽的畅通无阻、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今年,武汉还将建设汉欧国际物流园等17个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推进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优化升级,规划建设武汉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强商贸流通节点。统筹推进武汉自贸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激活武汉发展“一池春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张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