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午12时下班后,护士张雪玉匆匆吃过外卖,12时15分坐上网约车赶往位于3公里外的解放公园路陈奶奶家里给她换药。两天前,陈奶奶的儿子李松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了张雪玉的上门服务。
张雪玉做上门护理前的准备工作。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张雪玉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伤口专科护士,也是该院210名网约护士队伍中的一员。网约护士平常需要在医院正常上班,上门去患者家里做护理服务全部是在休息时间。中午午休有两个小时,陈奶奶家离医院不远,张雪玉给陈奶奶换好药,正好赶回来上班。
“能不能帮助他们更多一点呢?”
张雪玉路旁等车,准备出发到患者家。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陈奶奶49岁的儿子李松当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从单位回到家里。“张医生,您来了!”李松热情地将张雪玉迎进家门。
这是一年里张雪玉第四次登陈奶奶的门了。她还是按工作流程拿出工作证先介绍了自己,再拿出手机核对了订单。在李松签好知情同意书后,张雪玉在门口脱下外套,换上白大褂,套上鞋套,手消毒后,戴上一次性帽子、隔离衣和手套,才进了陈奶奶的房间。
78岁的陈奶奶已经卧床多年,糖尿病足的伤口由李松的妻子天天换药。3天前,李松妻子发现陈奶奶脚背肿起来了,感觉又有脓了,需要剪开皮肤排脓,就预约了张雪玉前来。
看到张雪玉,陈奶奶很是高兴。一旁的李松也开心地看着张雪玉温柔地跟母亲边聊天边操作。
患者家住5楼,没有电梯,张雪玉步行上楼。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李松一家祖孙三代五口人住着两室一厅,房子的装修风格是20世纪90年代的,除了一台双开门的大冰箱,其他家具少而陈旧。
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张雪玉通过居住条件对李松一家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次上门时,张雪玉正看到李松万般无助的一幕:李松80岁的老父亲跌坐在厕所里,李松无法搬起身形高大的父亲,他显得沮丧、烦躁而绝望。
张雪玉上前帮助,李松阻止她:“这里我来,你快去换药吧,免得耽误你的时间!”
李松知道张雪玉是在休息的时间上门为母亲换药。这种温暖和善意令张雪玉感动。她说:“不着急,不着急,我们先坐一下!”
张雪玉帮着李松将老人扶到床上躺好后,坐到客厅里小桌边,李松再也绷不住了,低声哭了起来。
安静地听李松絮叨着照顾两个老人的不易,等他慢慢将堵在胸口的郁闷和压力宣泄出来。
听着李松的讲述,张雪玉心里感慨着“还有这么难的家庭啊,我能不能帮助他们更多一点呢?”
张雪玉上门服务,按专业要求衣、帽、手套等与医院一样穿戴齐全。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重新思考护士的职业价值
张雪玉第三次上门是在傍晚下班后。那天换好药后,李松催促着张雪玉快一点走。“天那么冷,又没吃饭,还要搭公交车回去,真辛苦!她家里也有老人孩子要照顾的啊。”李松说。
上门来的张雪玉让李松看到了护士的辛苦、专业和尽职。李松接受采访时说:“这就是医者仁心。”这种理解和体贴,李松称为“将心比心,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而在家庭这个特定的场景下,张雪玉对自己的职业也有新的认识。
张雪玉是伤口专科护士,在病房里,她的职责就是给糖尿病足的患者换药。
在医院洁白整洁的空间里,张雪玉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伤口,她按流程操作。而到患者家里,每一个家庭的环境、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她面对的,超出了伤口本身,面对的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人。
2005年,张雪玉大学毕业后就当了护士,4年前成为伤口专科护士。张雪玉的丈夫是教师,她自己的收入也不错,11岁的女儿由退休的公婆照顾着,工作和生活都处于稳定期。
“在干网约护士前,对这个职业有些倦怠了。”走进患者家里后,让张雪玉重新思考自己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改变着她的行为。每次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为患者多做一些。
每次换药前,张雪玉会先仔细检查一下卧床患者的全身,看有没有地方红肿,有没有压疮,然后再帮他们翻个身,最后才开始换药。家属想学,她也会不厌其烦地教。
2021年,张雪玉一共照顾了23个居家的糖尿病足患者,上门服务达到93次。“我们被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需要,现在觉得我们这个职业真的很好!”
信任和被信任的天平发生了变化
陈奶奶是张雪玉所在的内分泌科的患者。这七八年来,老人每年要住院两次,陈奶奶因此能约到护士上门服务。
武汉市中心医院是武汉地区最早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三甲公立综合医院。从2019年3月开展这项新型护理服务到现在,请护士上门服务的患者要满足三个条件: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过院,或者在门诊看过病,或者在该院的互联网医院就过诊。有人因此戏称网约护士只为“熟人”服务。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付阿丹解释,因为是在探索中,医院对这项工作一直非常谨慎,到医院就诊过的患者,住院时护士已经接触过,对他们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而在门诊和互联网医院就诊的患者,可以从电子病历上了解到他们的既往病史。“这是从护理服务安全的角度考虑。”付阿丹说。
患者和护士的医疗安全和人身安全在探索中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医院有一项规定:接单距离医院不能超过15公里。
产科护士康韡(音:wěi)接的第一单来自25公里外的蔡甸,“那个年轻妈妈人太好了,远点我也愿意去!”住在产科病房的5天里,那个妈妈对医生护士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配合,非常好沟通。
网约系统还设置了拦截系统,有信用问题记录的人,如曾经有过医闹行为、曾经赖过账的,会被直接拒单。
“每次出单回来,心情都好得很,感觉世界太美好了!”这种美好的感受,是患者和他们的家属给的。康韡说,每次进了患者的家,都会被他们的家属嘘寒问暖的问候和关心,“他们的真诚发自内心。”
做了网约护士,康韡时常会想,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患者家里,她们做的护理操作是一样的,为什么感受会不同呢?最后她想明白了,这是信任和被信任的天平发生了变化。
康韡用“大于”来描述这种变化:患者来医院,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要大于医护人员对他们的信任;上门护理,护士对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要大于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武汉市中心医院用来接单的系统,设置了报警按钮——当网约护士上门遇到危险时,可以一键报警。2021年,该院的网约护士上门服务605次,这个键没有被按下一次。此前,报警按钮也是零启用。
网约护士数量从17人增加到210人
患者出院了,与医院就没有任何服务关系了,在免费上门护理服务时如果发生意外该如何处理?产生了费用谁来支付?护士离开医院到患者家里属不属于多点执业?
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一举解开了上述的困惑。
两个月后,武汉市中心医院就开始护士“网上接单,网下上门服务”。每一单的收费中,都含有护士的医疗责任险和患者的意外险,患者和上门的网约护士终于有了保障。
张雪玉和康韡,都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第一批网约护士。2019年3月医院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时,共有17名护士,到2021年,这个队伍里有210名护士。她们大多是取得资质的专科护士,非专科护士也必须有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
最初,武汉市中心医院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只有PICC(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维护和造口、伤口、糖尿病足换药等4个项目。到2021年已拓展到28个项目,全年服务达到605次,其中大部分是社区医院护士无法完成的专科护理工作。
李松每次为母亲下单网约护士的费用是298元。这其中包括上门服务费90元、换药费(不同的服务项目收费不同,一般在300元之内)、护士责任险、患者意外险、护士上门来回的交通费用等。
付阿丹介绍,这些费用医院扣除成本支出外,全部给接单护士,“这也没多少,她们如果是为了钱,就不会干”。
“患者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住在杨园86岁的徐崇素奶奶在结肠癌手术后挂上了造口袋。她出院后,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护士长、注册造口师滕莉每4天上门给她换一次造口袋,并对造口进行护理。
半年前,徐奶奶从杨园搬到了30多公里外的佛祖岭,院内工作繁忙的滕莉护士长不能再去那里为她做护理。徐奶奶的儿子李艺军为了就近找到像滕莉护士长这样能上门的造口专科护士,颇费了周折,还是没有找到。最后,是社区医院的护士专门去大医院学习后,回来为他妈妈换造口袋。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根据区域内群众重点是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等迫切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增加护理服务供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而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护理以居家为主。
“患者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的数字增长很快。”付阿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22年,他们将再增加4个新服务项目。
然而,相对于武汉地区需要上门护理服务患者总数来说,到他们医院来住院和就诊的患者毕竟还是少数。老龄化以及以居家为主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客观上也需要有更多的大医院推出网约护士服务。(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通讯员马遥遥 刘姗姗)
「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